廣惠肇碧山亭建文物館的展覽突出六大主題,即守禮、守地、守根、守家、守候和守道,介紹廣東社群祖先南來的曆史背景及碧山亭的變化。
廣惠肇碧山亭建文物館展出從中國廣東南來華人近200年的曆史與文物。配合新加坡文化遺産節的舉行,文物館本星期日(22日)將提早開放給公衆參觀,並提供華、英、粵語的導覽服務。
耗資超過60萬元打造,並獲國家文物局部分撥款資助的文物館占地面積約550平方米,其中270平方米是室內展覽館。這裏原本計劃興建安老院,後改成文物館,以延續尊重曆史、傳承文化的使命。
碧山亭文物館委員會主席施義開(80歲)受訪時表示,碧山亭早在10多年前就想建文物館,如今總算落成。他指出:“其實碧山亭本身就是一個大文物館,有許多富有文化曆史價值的文物。這是大文物館裏面的小文物館,集中、濃縮我們的曆史和文物,讓公衆清楚看到200年的曆史,親身接觸文物。”
文物館顧問李國梁(57歲)是策展人,他說:“碧山的變遷就是一部本地華社的發展史,代表著華人在異鄉自力更生,保留傳統孝道的可貴精神,成爲新加坡曆史上不可磨滅的足迹。”
文物館的展覽突出六大主題,即守禮、守地、守根、守家、守候和守道,介紹廣東社群祖先南來的曆史背景及碧山亭的變化。展覽也反映昔日甘榜山亭的經濟活動、鄉村生活、文化教育等,並以多媒體、實物與照片方式呈現。
在“守地”展區,參觀者可轉動10來個白圓筒,了解碧山亭的重要裏程碑,包括1900年代碧山亭如何從墳山發展成社區、1936年碧山亭學校成立和1973年碧山亭封山等。
“守根”展現了廣東人清明節的祭拜禮俗,除了祭品模型,還展示一副在1980年代清山時挖掘出來的陪葬瓷棺材。文物館還制作了迷你亭,讓訪客體驗何謂碧山“亭”。
“守家”則重構甘榜山亭的樣貌,包括甘榜裏常見的帆布床、舊式熨鬥、煤油燈,以及廣東四邑人過去使用的竹筒煙管等。
李國梁把展覽的最後一部分保留給萊佛士書院學生,讓他們展出在SG50時針對碧山曆史所做的研究成果。他說,如此的安排具有傳承的意義。萊佛士書院毗鄰廣惠肇碧山亭,其所在的位置在過去屬于碧山亭。土地被征用前,碧山亭擁地324英畝,占今日碧山新鎮三分之二土地,碧山亭目前占地8英畝,屬99年地契。
整理與總結碧山亭曆史
廣惠肇碧山亭理事長周奕年表示,設立文物館是要對碧山亭的曆史做一次整理與總結。他語重心長地說:“碧山鎮源自碧山亭,我們真的很希望碧山亭能永遠留在碧山鎮。”
廣惠肇碧山亭創辦于1870年,由廣州、惠州和肇慶三屬的廣客人士發起組織,曾經是新加坡規模最大的華人墳場之一,由16個成員會館聯合管理。
文物館委員區如柏說,碧山亭文物館是繼岡州會館的文化中心之後,廣東社群所創辦的第二所文物館。
周奕年與施義開感謝文物局撥款津貼建館,並表示碧山亭日後會組織更專業化的管理委員會來管理文物館。李國梁至今已培訓了16名導覽員,能分別用華語、英語和粵語來導覽。
碧山亭文物館定于6月3日(星期日)上午9時正式開幕。施義開籲請昔日住在甘榜山亭的居民,趁文物館開幕時帶著兒孫到碧山亭相聚、敘舊,回顧過去的曆史。詢問熱線是62562426。
有興趣的公衆,可趁著新加坡文化遺産節舉行期間,率先于本星期日(22日)下午3時到廣惠肇碧山亭文物館參觀,詢問電話是97578688。
今年參加文化遺産節的本地會館與民間團體還有茶陽(大埔)會館、顔氏文化館、岡州會館、廣惠肇李氏書室、禅山六合體育會、精武體育會和新加坡鶴山會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