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之國的形成<先秦篇> [第88節]
作者:溫駿軒
長篇連載,每周更新
我們先來說說中牟所在的林州盆地的交通問題。既然我們將之稱爲盆地,那麽它的基本地形就是四面環山的了。之前我們也說了,林州盆地西面爲太行山主脈,其他三面則是太行山東麓的延伸,因此相比而言,林州盆地與河北平原的交通要便利的多。這也使得趙國最終還是沿山勢在面向魏國的一面,修築了長城。
鑒于秦代之後,長城修築的重點都在北方,這些諸侯割據所修建的長城就再也沒有得到維護了,因此已經很難找尋到它們的遺迹。而我們所引以爲傲的“萬裏長城”,如果不是曆代不斷重修,也早以淡出我們的視線。只不過爲了顯示中國人的力量,我們總是自覺不自覺的讓很多外國人,誤以爲八達嶺上那段長城,就是當年秦始皇所修築的。
相比于那些“河堤長城”,建築于山脈之上的長城還是容易保留下些遺迹的,林州盆地的邊緣也的確發現了一些長城的遺迹。如果有朋友對于發現這些曆史記憶有興趣的話,不妨按照我在圖上所畫的那個黃圈去嘗試一下,這也算是地緣研究所帶來的樂趣之一吧。
在正常情況下,如果想從林州盆地出發去往邯鄲的話,應該是先向東到達現在的安陽地區,然後向北渡過漳水到達邯鄲。不過魏國占據了漳水以南的平原,並且與趙國發生激烈的地緣矛盾之後,中牟與邯鄲的交通就沒有那麽順暢了。趙人很有可能需要向北從那些山體中,穿越漳水(甚至濁、清兩水),然後經滏口陉東出“滏口”進入邯鄲。這種走法顯然是非常艱險的,不過比之二千多年後的林州人民需要在山崖上鑿開一條水渠,將濁漳水引入林州盆地,趙人的工作還算輕松的。
不管怎麽說,林州盆地通往河北平原的道路還算通暢,亦有多種選擇,但對于趙人來說,他們還需要有一條通道橫穿太行山脈的分水嶺進入上黨地區,否則中牟的地緣價值將大打折扣。
很不幸的是,林州盆地西側的這一段太行山山體,是南太行中海拔最高的一段(海拔2000米以上)。因此無論是對于趙人,還是以後想從林州盆地西入上黨高地的人來說,都沒有太多的選擇余地。
唯一可供開辟道路的地點,在這段山體的中間。那裏有一連串的峽谷,如五指峽、龍泉峽、紅豆峽等。對于我們來說,不用爲弄清這些峽谷的名稱而煩惱,因爲這些東西向相接,連接林州盆地與長治盆地的峽谷有一個共同的名稱——太行大峽谷。如果大家想領略一下太行山的險,這是一條有代表性的路線。
沿太行大峽谷一線目前已經開通了公路,我們可以很方便的乘車遊覽,不過對于古人來說,這條要經行一系列峽谷的路線實在是太過艱險了,因此這條道路也被稱之爲“羊腸坂道”(也被用來特指其中一段最難行走的道路)。
至于趙人在經由這條道路往來于東西兩地時,碰到過多大困難,只能憑我們想象了。但數百年後,那位將政治中心建立在“邺城”的曹丞相,在經由這條“羊腸坂道”時,卻留下了自己的感慨。這些感慨被記錄爲文字,名曰《苦寒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下載這首曹操的代表作,來體會一下丞相當時的心情。在這裏只貼出前面幾句:“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羊腸坂诘屈,車輪爲之摧。”能讓一代枭雄叫苦不疊,這條“羊腸坂道”之艱難可想而知了。
曹操當年之所以選擇從太行大峽谷進入上黨,一是因爲從邺城出發,這是最近的路線;二是因爲這條路線可以直插長治盆地乃至整個上黨地區的地緣中心,也就是現在的長治市所在地,而曹操當時的征伐對象(高幹,袁紹的外甥),也正是盤據于此。如果你從其他的道路進攻的話,都必須先攻占其他關隘,不能達到一戰定勝負的效果。
任何一條有重要價值的戰術通道,軍事家們都會在合適的點上構築防禦體系,羊腸坂道也不例外。在長治市的東側有一個山口,是經由羊腸坂道進入長治盆地的最後一道屏障,如果將長治盆地比作一個壺的話,那麽這個山口就象是一個壺口,通過它就能夠與河北平原溝通,所以這個山口被命名爲“壺口”,構築關隘之後自然也就叫作“壺關”了(現在那裏有個村子叫“壺關村”,想找壺關的朋友,千萬別找到壺關縣城去了)。其實在太行大峽谷中的任何一個峽谷,都可以築關守道。但對于一個軍事要塞來說,更需要的是得到快速得到後勤支援。因此在路口的兩端,進入平原地區的最後一個路口築關,是能夠獲得最佳防禦力的方案(函谷關後來被棄,移于潼關也是有這方面的考慮)。
由于中牟——太行大峽谷——壺關——長治的這條“羊腸坂道”,必須經由長治盆地,再北上進入太原盆地。因此長治盆地始終是趙韓兩國爭奪的焦點,雙方所占據的城邑也可以說是犬牙交錯,也經常易主。在魏國准備將自己在上黨高地的控制區交給韓國時,趙國最爲憂慮的就是韓國在上黨高地取得了絕對優勢,自己的通道被韓國所控制,因此是極力阻止。而關于韓趙兩國在上黨高地的博弈,一直貫穿于兩國曆史,直到長平之戰前,韓國迫于秦國的壓力,將所控制的上黨地區全數交給趙國才算結束。
至于趙韓兩國在上黨高地的博弈,史書中記載的只是一小部分,我們經常會看到某一時期,一個城邑歸屬于韓國。但在另一個時期又顯示爲趙國的城邑,至于什麽時候發生變化的,中間是否有過反複就不得而知了。但通過地緣分析,我們可以知道,趙國所感興趣的主要是長治盆地,對于晉城、陽城地區(以及韓國腹地的其他土地),即使攻入也會迅速回軍,或當作籌碼與韓國交換自己需要的土地。
最典型的例子是趙國曾經在公元前370年攻取一塊鄭地(鄭國的土地,但鄭國在五年前剛被韓國所滅,所以是韓國的土地了),最終被用來換取了長治盆地的“長子邑”(長治市西南的長子縣,也是長平之戰中趙軍的重要據點)。在有些文章中,趙人所換取的這個具有重要價值的城邑,被認定爲是韓王的“長子”被送往趙國爲人質,只能說是望文生義了。
由于經由太行大峽谷的羊腸坂道過于艱險,因此在古典時期,除了林州盆地的居民以外,河北平原之上的居民很少使用這條通道(軍事用途除外)。這也造成了它不太爲人所知,沒有被列入“太行八陉”之列。而後世的一些研究者在發現太行大峽谷能夠通行之後,曾經試圖將之歸入孟門陉,即認爲孟門陉在向北穿越太行山之後,沒有向西進入晉城盆地與太行陉會合,北入長治盆地;而是再北向插入太行大陝谷,然後再西過壺關進入長治盆地(這兩條路線都是在現在的陵川縣轉向)。
相比于前者,後者所要遇到的困難顯然要大的多,在日常交往中也沒有什麽必要(現在也沒有溝通二者的公路)。唯一的戰術作用就是可能避開經過晉城盆地腹地,直擊長治盆地。也許的確在某一曆史事件中,出于軍事的需要,有軍隊走過孟門陉——太行大峽谷——壺關的路線,但以林州——長治爲起始的“羊腸坂道”的確是一條有別于太行八陉的太行通道。
關于通往壺關的羊腸坂道就分析到這了,對于趙國來說,這道道路曾經是他們溝通長治盆地的重要通道。不過在他們放棄中牟之後,邯鄲西側的“滏口陉”就成爲趙國最爲重要的東西通道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