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可能是輪回,家族輪回。
小時候在吼叫中長大的孩子,長大了也會吼自己的孩子。
就如同我們覺得父母頑固不化一樣,我們也在頑固不化地對下一代執行小時候受到的語言暴力。
“吼”就像一種異常難纏的病,任由其發展,不僅自己被折磨得心力交瘁,孩子也會被它折磨得身心俱疲。
覺知過往,走出過往,改變的當下的教育方式,才能終結。
01
閨蜜的孩子剛上幼兒園,她給我說自從孩子上幼兒園後,感覺自己的脾氣差了很多:
孩子早上賴床,催了兩次還不起來,就開吼;
孩子有時候不願意上幼兒園也吼;
孩子吃早飯磨磨蹭蹭,都忍不住吼。
可是每次一吼,看著孩子那怔怔的、可憐的樣子就心疼,而吼多了,孩子就低著頭哭也不說話,而且閨蜜發現孩子和自己關系漸漸疏遠了。
有一天,因爲玩具的事她又吼了孩子,孩子很委屈地鑽到了奶奶懷裏,哭著說:“我不喜歡這個媽媽了,你帶我走吧。”
孩子的話像針一樣刺痛了她!
吼孩子,雖然就是一兩句話的事,但是卻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犯了大錯,會讓孩子的積極性受到嚴重打擊,還會傷害和諧的親子關系。
而更嚴重的問題不是表面上的那些,而是在以後,潛伏在孩子內心裏。
兒童心理咨詢專家曾說:孩子的性格養成和心理創傷基本上都來自于童年,而更多的是來源于父母,來源于不和諧的親子關系。
孩子的成長肯定是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急躁的自己卻用“吼”深深傷害了孩子,而且孩子不笨、不懶、不調皮,只是有時有自己這樣那樣的想法而已,爲什麽要用“吼”來解決呢?
02
在網上看了一期節目,正好看到這樣一個片段,深有感觸。
演員小陶虹說,有一次出門前,女兒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她脾氣一上來,不分青紅皂白就沖女兒吼道:“你怎麽回事啊?”
被她這麽一吼,女兒當即就愣住了,不說話也不敢哭,而是哆嗦著呆望她,眼裏充滿了恐懼。
小陶虹看到女兒的這個表情後,立馬意識到自己錯了。
盡管孩子默不作聲,但你從她的眼睛裏卻可以看到,一顆不安、疏離的種子正悄悄被種下。
所以,當女兒再次啪叽把牛奶摔到地上的時候,她沒有批評,而是走過去抱住了手足無措的孩子。
這時,沉默中的女兒有了安全感,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一個知乎網友說:
“我爸爸發火,大吼大叫的時候,我根本就聽不懂他在說什麽。”
蒙台梭利博士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孩子後來變成什麽樣,都在父母的情緒中。
對孩子來說,有一個情緒穩定的父母和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比任何事情來得更加重要。
03
在知乎上搜索關鍵詞“父母的語言暴力”,發現很多在父母”吼式“教育環境中成長的自述者,要麽心懷恐懼,不知父母下一步會做出哪些瘋狂舉動;要麽畏首畏尾,做什麽事都提不起興趣。
在很多人眼裏,孩子就是我們的私有財産,想打則打,想罵則罵。
還有更多的人以爲,對孩子不打不罵,就吼一吼他們,難道也會出問題嗎?
事實證明,吼孩子同樣能讓孩子的心靈留下陰影和創傷。
不管是孩子做錯了,還是父母想發泄內心的情緒,都應該好好說話,因爲我們彼此相依,傷害了孩子就是傷害我們自己。
04
話語,不是一陣輕飄飄的風,它是有力量的,它是有溫度的。
它可以讓孩子感覺到春天一般的溫暖,也可以讓孩子置身于刺骨的冬天,像一把把的刀子傷害著孩子,而吼罵,就是那一把把的刀子。
那要怎麽才能不吼不罵呢?小貝覺得有三個要點:
了解孩子成長的客觀性
也就是說,孩子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能力、語言能力、思考能力等。都在成長的初期,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而且成長的路上肯定不是一帆風順、一蹴而就的,所以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一定要學會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包容他、陪伴他、支持他。
學會暫時離場
爲了不讓沖突升級,避免自己的脾氣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要學會暫時離場,避免長時間的正面沖突。
孩子出生後的頭三年是最艱難的時期,也是最容易引發家庭矛盾和沖突的時期,這時候的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小個性,如果單純以吼的形式進行教育,不僅沒有效果,還會讓孩子養成膽小的性格。
爲了更好的平靜我們的情緒,孩子和你都可以“暫時離場”,讓彼此先分開,等孩子不哭鬧,你心情平靜的時候再進行溝通會更加有效。
好好的溝通
想想看,我們平時看的美劇中,家長與孩子就像是朋友一樣的交流,羨慕嗎?
其實做父母的換一種思路,把孩子當作是自己的朋友一樣,詢問他的意見與想法,你收獲到的會是你意想不到的好結果。
試想你每次吼孩子的時候,你真的清楚孩子是怎麽想的嗎?
很多時候都是我們覺得孩子有問題、孩子做錯了、孩子不聽話,不吼不行,其實還真不是這樣。
當你認真的傾聽了孩子的想法後,肯定會爲自己的這份耐心感到慶幸。
曾看到這樣一句:“孩子們在感覺更好時,才會做得更好”,深以爲然。
請父母將脾氣放緩,把聲調放慢,狂風暴雨只能帶來摧殘,和風細雨才是幼苗的期盼。
讓孩子感覺好起來,不吼不叫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