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局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最大的骨痛熱症黑區裕廊西已脫離名單,淡濱尼則出現了新黑區。專家認爲噴霧無法有效滅蚊,應該找出真正能控制蚊子數量的方式。
今年最大的骨痛熱症黑區裕廊西已脫離黑區名單,淡濱尼則出現了新黑區。專家認爲噴霧無法有效滅蚊,應該找出真正能控制蚊子數量的方式。
國家環境局網站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前天下午3時,淡濱尼的11起骨痛熱症病例分布在12街第141座、第144座、第159座和第160座,及第164座組屋,以及21街第247座組屋。當中第141座的病例最多,有四起。
早前的最大黑區裕廊西則已脫離黑區名單,這區共有92起病例,有三個居民死亡。至于還在名單上的第二大黑區勿洛北至今則有64起病例。
亞細安24國聚集獅城 探討如何更有效防蚊
骨痛熱症是亞細安所有國家共同面對的問題。來自亞細安成員國等共24個國家的150名參與者,昨天起在本地參加兩天的“亞細安骨痛熱症日”研討會。
對于如何控制伊蚊,骨痛熱症專家咨詢小組主席、流行病學(病媒傳播)教授古柏勒(Duane Gubler)在活動上受訪時說,應該跳脫噴霧除蚊這個簡單的方式,找出真正可行和能控制伊蚊數量的方法。
他說:“噴霧讓人們感到安心,覺得政府有在做事,但其實無法很好地控制蚊子數量,沒人曾好好地測試它的有效性。”
古柏勒指出,釋放“不孕”或帶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的伊蚊、使用有“滯留”效果的殺蟲劑,這些都是具潛能的新方式。
他解釋,滯留殺蟲劑噴灑之後會附著在物體表面長達半年,蚊子接觸後就會被殺死,比戶外噴灑有效得多。不過這個方式還在測試中,業界的研究數據尚未出爐。
環境局在2016年10月進行第一階段的沃爾巴克氏菌伊蚊研究,並在今年4月開始爲期九個月的第二階段研究。帶有這個病菌的雄性伊蚊和雌性伊蚊交配後産下的卵不會孵化,因此理論上有助抑制伊蚊數量。
環境及水源部長馬善高致辭時說,全球氣候暖化將導致骨痛熱症散播情況惡化,新加坡作爲國際樞紐也提高了茲卡和黃熱病等疾病進入我國的風險。
他因此強調,對抗蚊子散播的疾病是場永無休止的戰爭,新加坡必須不斷創新、投資新技術、與他人合作和分享知識才可在這場戰爭中長勝不敗。
本地今年至今有1162起骨痛熱症病例,去年全年爲2772起,是16年來最低的一次。
對于這個趨勢,古柏勒覺得這是一件好事,不過應弄清楚這是因爲控制計劃起效用,或是與流行周期有關,一般上這兩種因素都存在。
配合本月15日的亞細安骨痛熱症日,環境局和外交部透過新加坡合作計劃聯辦這次的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