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逝世的林謀盛是我國著名抗日英雄,其父林路對我國也有巨大貢獻。林路從中國福建南安下南洋艱苦創業,成爲顯赫一時的建築商,他也是維多利亞劇院等本地多棟標志性建築的主要承建者。
林謀盛父母的神主牌經過幾十年後,終于從國外回到新加坡,本周六(7日)即將于林氏大宗祠九龍堂舉行安位儀式。
1944年逝世的林謀盛是我國著名抗日英雄,其父林路(1852-1929)對我國也有巨大貢獻。
專注于華僑建築研究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陳煜博士說,林路從中國福建南安下南洋艱苦創業,成爲顯赫一時的建築商,擁有磚廠、餅幹廠、橡膠園等實業,在新加坡和中國還有大批房地産。他也是本地多棟標志性建築的主要承建者,其中包括已被列爲國家古迹的維多利亞劇院及音樂廳,坐落在莫罕默蘇丹路的水廊頭鳳山寺,以及位于廣東民路、已成爲受保留建築的林氏大宗祠。
林路生前一共娶妻六人,育有19個兒子和九個女兒,林謀盛的生母方牡丹是他的第五房夫人,林謀盛則是他的第11個兒子。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林路的第15子林再生在上世紀80年代移民澳大利亞,把林家兩個神主牌都帶過去,幾十年來保存得極好。這兩尊神主牌,飾有盤龍的是林路與其正室陳水蓮的;飾有飛鳳的則是方牡丹的。
林再生的女兒林玉珊(72歲)受訪時說,父母還在新加坡時就一直保管著神主牌,逢年過節,母親都會下廚備菜等親戚們前去祭拜。林再生2010年逝世前,曾囑咐林玉珊的弟弟林玉成必須保管好這兩個神主牌。因此,當住在新加坡的林路後人提議將神主牌遷回本地時,一度遭林玉成以有責任遵循父親遺願爲由拒絕。
兩年前,林玉成在母親顔明娘過世後,把神主牌帶回澳洲阿德萊德山上的家,但山上不時出現林火,林玉成不想神主牌毀于大火,終于答應讓姐姐把它們帶回新加坡。
林路是宗祠發起人之一
林玉珊今年1月到阿德萊德探望弟弟一家後,將兩個神主牌分別以泡沫包裝紙包起來,放在手提行李,搭了七個半小時的飛機回到新加坡。下機後,她將神主牌交給堂哥林懷玉醫生(80歲)——林謀盛第三子。林懷玉和林路的外曾孫張東孝(75歲)最後決定把神主牌安放在林氏大宗祠。
林氏大宗祠九龍堂家族自治會會長林清榮指出,大宗祠對林路可說意義非凡,他是宗祠的發起人之一,也是建築師,後來還成爲宗祠首任總理。林氏大宗祠還留有一個碑文顯示林志義(即林路)捐了6000元,是修建宗祠的最大捐獻者。
林懷玉說,林氏大宗祠1928年建成後,祖父林路隔年逝世,父親林謀盛于1930年在大宗祠結婚。張東孝說,外曾祖父原來葬在武吉布朗墳山,多年前,林路的第13和第17子一同將他的遺骨遷至廣惠肇碧山亭,只留下墓碑在墳山上。他說:“我們其實想到碧山亭去一趟,告訴他,我們要把神主牌安放在林氏大宗祠。”
按照華人信仰,人死後,魂魄的一部分隱于神主牌,與子孫同在庇護家族。林氏大宗祠九龍堂家族自治會副會長林熙涞(72歲)說,大宗祠將協助林路後人在7月7日當天安排一名道士進行約一兩個小時的安位儀式,屆時估計會有至少五六十名家族成員到場,包括林路第三至第五代的後人。
林氏大宗祠會務顧問林玉品(71歲)說:“日期和時間(上午11時)都是師傅選的良辰吉日。安神主牌要很小心,因爲這關系到後代的福分,安得好,後代就得保佑。”
陳煜博士今年2月帶學生到中國福建考察華僑建築時,曾到林路故居“林路大厝”去,這間名副其實的大厝由99間房組成。陳煜說,大厝裏有一間宗祠,正中間曾有很大的神龛,可惜文革時被燒掉了。林路的後人目前大多都居住在新加坡,因此他們決定把神主牌安在本地,而不是中國。
張東孝說:“林懷玉的哥哥住在加拿大多倫多,他來新加坡時我帶他到大宗祠看了一下,他非常感動。”
林清榮說:“林路的子孫能夠把他的神主牌從老遠的澳洲帶回來,真的很有孝心。選擇安放在這裏是對的,我們每年起碼有兩次祭拜活動,後人來拜祭也方便。”
在張東孝的支持下,陳煜與一組團隊正在趕制出版題爲《林路家族:歸途》的刊物,希望能召集林家後人完善族譜資料,也讓更多人了解南安林路大厝的意義。更有意思的是,團隊也把兩個神主牌數碼化,制成3D電子模型,這麽一來,無須取下牌位就能清楚看到神主牌上記錄的家族信息。陳煜說:“這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這個家族對新加坡有很大的貢獻,非常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