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不丹被譽爲‘世界上最後的香格裏拉’及‘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風景也確實美不勝收,但真正撼動陳鑛泉夫婦的,是偏遠村落學校裏的一幕幕揪心場景。
“快樂國度”不丹偏遠村落的村民與孩童雖擁有的不多,所處環境又缺乏基本衛浴與食水,校舍設施也不齊全,但他們不缺的是滿滿的真誠和單純的微笑。
正是這種貧乏中的知足常樂,讓一對獅城夫妻始終心系不丹,更創辦專門安排遊客到不丹的旅行社,將旅行社盈利及各界善款用來推動改善當地弱勢群體的項目,包括興建校內設施、添購上學用品等。
旅行社投入的2萬5000元已讓不丹五個地區的約1200名年齡介于5歲至16歲的學生受惠。談起陳鑛泉(49歲,公司總裁)和蔡美蓮(47歲,金融業副總裁)這對熱心獅城夫婦與不丹的不解之緣,就要從2015年那趟不丹攝影之旅說起。
盡管不丹被譽爲“世界上最後的香格裏拉”及“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風景也確實美不勝收,但真正撼動陳鑛泉夫婦的,是偏遠村落學校裏的一幕幕揪心場景。
他說:“孩子們在光線不足而且冰冷的課室上課。除了課室數量不充足,廁所和水槽的衛生狀況欠佳,他們也缺水和基本用品。有年僅五歲的幼童甚至不畏風雨,每天步行兩小時就爲了上學。這讓我們十分痛心。”
回國後,陳鑛泉念念不忘那些孩子,想爲他們做些什麽。于是,他與團友們一起將旅程中捕捉到的畫面集結成書,半年內售出1000本,並舉辦攝影展。
最終籌得的6萬5000元除了用來抵消印刷成本,也捐給當地Dhur村落學校建造多功能禮堂和廁所,並爲100名學生添購上學用品。
夫婦投入13萬元積蓄
從那時起,陳鑛泉夫婦從不丹的旅程中獲得靈感,去年底開始構思“MAD”計劃,隨後投入約13萬元積蓄,希望能幫助不丹的弱勢群體。
“MAD”是“Make A Difference”的英文縮寫,意思是“發揮影響力”,也是他們創辦的MAD Destination Asia旅行社簡稱。旅行社今年3月獲得新加坡旅遊局頒發的執照,專門帶團到不丹,至今已組織十趟旅行團。旅客來自本地、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印度和美國,七到10天的團費介于3000元至5000元。
陳鑛泉夫婦也和當地導遊南傑·策林(32歲)合作,設立MAD Bhutan Travels,負責旅行團的當地行程。
新加坡社會企業中心旗下的注冊社企Project MAD則負責推行所有讓不丹有需要群體受惠的項目,例如建造新設施,爲學童添購上學用品等,同時負責售賣當地手工藝品籌款,再加上旅行社的收入和各界善款,都彙集成善行所需的經費。
陳鑛泉夫婦有自己的工作,他們完全是義務付出推行“MAD”計劃,也找來志趣相投、曾在兒童慈善團體“彩虹俱樂部”(Club Rainbow)任職的王美美(60歲,退休人士)合作,負責銷售。
陳鑛泉在三年內五次走訪不丹。他今年3月就在不丹東部花了三周,了解自己可提供哪方面的援助。
陳鑛泉說:“設立這些公司只爲了達成一個目標,就是協助不丹鄉下的弱勢孩童與家庭……長期來看,我們是讓更多人認識不丹,希望我們爲弱勢孩童做的,能感動這些旅客。”
同時,旅客也能發揮愛心,爲改善當地人生活盡一份綿力。
盡管MAD計劃目前只專注在不丹,但陳鑛泉認爲,這個營運模式可以複制在其他地區。夫妻倆懷抱夢想,希望有朝一日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
夫妻遇天災因禍得福
正當夫妻倆愁著如何更快取得官方批准,盡快爲學校興建禮堂時,他們不幸在不丹遇上土崩。怎知,這場土崩竟帶來一位“貴人”從旁牽線,讓計劃得以順利進行。
陳鑛泉憶述,三年多前確認透過攝影集籌得善款,能爲當地學校興建多功能禮堂和廁所後,夫妻倆多次前往不丹,確保善款被妥善使用,包括購買學生用品時,有經過不同商家報價比對,他們也得遵守當地條規,同時不能耽誤項目進展。
2016年,就在陳鑛泉和太太正在不丹爲了項目奔波時,從鄉村回返首都廷布 (Thimpu)的途中不幸遇上土崩,受困路上。兩人反而因爲這場意外結識了另一名受困者,而他恰巧是他們協助過的村民。
這位村民在得知陳鑛泉夫婦的來意後,毫不吝啬地提供協助。
兩個月後,陳鑛泉重返不丹,透過這位村民的牽線,順利與不丹首相策林·托傑(Tshering Tobgay)和不丹教育大臣洛爾布·旺楚克(Lyponpo Norbu Wangchuk)見面。
與官員的會面推動了項目的順利進展,招標與建築工程隨後展開,從構思到完工,前後花了28個月。
陳鑛泉說:“完工後的禮堂不但讓孩子們有個可以遮風擋雨、進行日常活動的地方,也被用來舉辦村民聚會……這所學校也在禮堂舉辦了幾場跨校活動,讓鄰近、沒有適當設施的其他偏遠村落學校也能從中受惠。”
有興趣了解如何幫助不丹弱勢孩童的公衆可上網www.madbhutan.com查詢更多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