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發現,治療瘧疾可通過藥物激活人體內的自然殺手細胞,消滅病毒,或比現有療法能更有效治療耐藥型瘧疾。
南洋理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與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科研中心的研究發現,用藥物激活殺菌功能弱的自然殺手細胞裏一種名爲黑色素瘤分化相關基因五(MDA5)的受體,有助于刺激殺手細胞消滅瘧疾病毒。
這項研究上周發表于微生物學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體》(PLOS Pathogens)。
研究報告首席作者、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科研中心研究員葉維健昨日在記者會上說,自然殺手細胞內含有的MDA5受體是辨識病毒與刺激殺手細胞攻擊病毒的關鍵。
他說,在健康人體中,不同人的自然殺手細胞MDA5含量不同,消滅瘧疾的功力也不同,含量高者不容易患上嚴重瘧疾,反之亦然。
葉維健說,通過基因編輯,研究員把殺菌功力強的自然殺手細胞裏的MDA5去除,發現殺菌功力有所減弱,證明了MDA5在對抗瘧疾過程中的重要性。
發現MDA5的作用後,研究員利用藥物激活殺菌功能弱自然殺手細胞裏的MDA5,發現有助于提高殺手細胞的殺傷力。
參與研究的南大生物科學院院長普賴澤爾(Peter Preiser)教授說,目前治療瘧疾的藥物是通過攻擊病原體來達到殺死病毒的目的。“問題是,針對病原體就會産生耐藥的問題。”
研究引述世界衛生組織今年8月的數據指出,柬埔寨、老撾與泰國的青蒿素(artemisinin)耐藥案例占比分別可高達18.2%、30.4%與8.5%。
普賴澤爾說,青蒿素目前是治療瘧疾最有效的藥物,卻有出現耐藥反應。
“如果藥物無效,就算入住新加坡的醫院,接受最好的護理,病人還是會死,因爲藥物無法殺死寄生物。”
普賴澤爾說,研究團隊已經申請專利保護知識産權,並准備研制可供臨床使用的MDA5藥物。
盡管瘧疾在新加坡並不普遍,根據《新加坡醫學專科學院學刊》(Annals Academy of Medicine)中《2018年瘧疾情況》的文獻,東南亞仍占全球2億1600萬起瘧疾案例的6%至7%。
根據文獻,2016年,本地僅發現31起瘧疾案例,全都屬境外輸入案例。文獻指出,新加坡位于東南亞,加上是個旅遊樞紐、依賴來自瘧疾流行地區的外勞、人口密度高,以及有傳播瘧疾的按蚊(Anopheles mosquito)存在,因此仍有患上瘧疾的可能。
通過基因編輯,研究員把殺菌功力強的自然殺手細胞裏的MDA5去除,發現殺菌功力有所減弱,證明了MDA5在對抗瘧疾過程中的重要性。——研究報告首席作者,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科研中心研究員葉維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