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比薩售價10元,由10人平攤,每人只付1元,但如果多買一個比薩,卻還是只有10個人吃,每人就得付2元。
公共交通理事會昨天在宣布車資檢討結果的記者會上,就呈現了這樣一個例子,來簡單說明新車資方程式內的“公交網容量因素”背後的原理。短片裏的比薩,就好比公交網絡的客容量,若當局不斷提高客容量,讓地鐵和巴士穿行更頻密,但搭乘的人卻沒有增加,大家就得分擔更高的費用。
這也就是爲什麽今年底公交車資調高4.3%,很可能只是車資上漲的第一波行動,下來幾年車資預料還會繼續攀升,除非乘客量一夜間突飛猛進。
公交理事會主席馬格納斯昨天答複本報詢問時就坦言:“如果要說明年車資會調低,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他還說,方程式所計算出來的車資調整幅度,來年應該也不會是負數,問題是會增加多少。
近年來,巴士服務素質明顯提升,而地鐵服務也逐漸改善,這一切都意味著公交營運成本不斷增加。
車資調高4.3%,意味著業者和政府的車資收入每年增加約7820萬元。其中,由政府收取的巴士車資收入將增加4320萬元,雖說這可抵消當局對巴士營運成本的補貼,但幫助其實微薄。特別是考慮到未來五年政府給予巴士的補貼估計將達50億元,也就是一年約10億元。
羊毛出在羊身上,這筆補貼不是來自納稅人,就是來自乘客的口袋。在柴米油鹽等生活費不斷加重的壓力下,沒有人會歡迎車資上調。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車資調整特別照顧到年長者、低收入員工和殘障者等弱勢群體,政府也將從公共交通基金撥款900萬元,協助低收入家庭應付調高後的交通費。
一分錢一分貨,下來大家是否願意分擔更高的車費來換取較高素質的服務?或是不介意地鐵和巴士服務較不頻密、車程較爲擁擠?決策者又會如何在公交承載量和乘客使用量之間,取得較好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