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順第820座組屋九樓的一個單位大門挂著雜物,物品也占據了一半的走道。鄰居擔心若發生火患會阻擋逃生路。
家住義順的一名60多歲獨居男子,在走廊堆積數百件雜物,舊電器、行李箱、報紙、衣櫥、鞋子、籃子等,整齊排列在走廊一旁,占據一半的走道,約有5公尺長。鄰居擔心若發生火患,會阻擋逃生路,多次向市鎮理事會投訴。義順市鎮理事會表示,正和各方合作解決問題。
有讀者反映,義順81街第820座組屋九樓的一個單位出現“垃圾屋”,屋主在屋內和屋外門堆滿雜物,讓居民十分擔心。
記者走訪現場,發現單位大門挂著一大袋新鮮水果,走廊堆積的雜物包括舊電器、行李箱、報紙、衣櫥等。這些雜物整齊地擺放在走廊的一旁,占據一半的走道,一路從樓梯口堆到鄰居的家門外,約有5公尺長。
義順市鎮理事會在答複《聯合早報》詢問時指出,市鎮會與各方緊密合作,了解問題的根源,並需要居民的合作,解決雜物囤積在走廊的情況。
發言人也說,市鎮會與相關機構定期清理走廊的物品,並將繼續勸請居民與相關機構合作解決囤積的問題。
記者前後四次上門,但都找不到屋主,住在垃圾屋隔壁單位的女屋主也不願置評。根據其他鄰居描述,屋主是一名60多歲的華族男子,向來獨來獨往,住在那裏已超過30年,從不與鄰居打招呼,大家根本不知道他的背景。
住在單位樓下的林姓鄰居(75歲,退休)受訪時說,男子原本與母親和姐姐同住,兩人住了不久就搬走,只剩下他一個人,幾乎沒有看到有親人探望他。“多年前,我因爲忍受不了情況,親自找上門。當他開門時,我看到房子裏面堆積雜物的情況比走廊還嚴重。後來,他一直不肯開門開窗,也很少見到他,所以也不清楚屋內目前的情況。”
他表示,由于囤積的雜物有不少易燃品,他擔心引起火患,也阻礙居民逃生。他過去30年來多次向市鎮會投訴,盡管當局每次派人前來清理,不久後男子又會故態複萌,重新堆積雜物。
醫生:是囤積症症狀
鷹閣專科醫療中心精神專科醫生林汶龍告訴《聯合早報》,收集舊物並將住家變成垃圾屋,是患上囤積症的症狀。
他解釋:“囤積症是強迫症的一種,病患會收集一些沒有意義的物品,並堅稱他們有用途。若有人想丟掉,病患就會感到焦慮,甚至出現暴力舉動。”
林汶龍醫生也指出,治療囤積症可通過服藥和認知行爲治療法兩種方式。醫生必須根據患者焦慮的源頭對症下藥,包括服用血清素來克制抑郁,或通過認知行爲療法來幫助患者克服丟東西的焦慮。他也指出,多數病人都不知自己患病,也排斥治療,所以必須慢慢引導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