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是你的一張名片。
朋友圈
是你的名片
自從微信推出“朋友圈三天可見”功能之後,我觀察了一下,周圍至少有70%的人都設置了。
大家這麽做,無非是想擁有一個清淨的微信環境:
加的陌生人越來越多,朋友圈不再是私密的圈子,想滿足分享的欲望,又想保護自己的朋友圈,分組可見很麻煩,直接屏蔽又怕被說不禮貌,半年可見還不如徹底公開,那就選擇三天可見吧。
問題是,很多人只看到了設置三天可見的益處,卻沒看到個中的弊端。
朋友圈,本來是一道橋梁,連接朋友之間的關系,而朋友圈三天可見,卻如同一道圍牆,把這條溝通的橋梁堵得嚴嚴實實。
有一句話這麽說:
對朋友你設置了三天可見,陌生人卻是十張照片,請問我加你有什麽用?
其實,這並不是危言聳聽:
朋友圈三天可見,正在毀掉你的人際關系。
朋友圈三天可見
正在推開你的新朋友
首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你加了一個微信好友,第一件事是做什麽?
沒錯,翻 Ta 的朋友圈。
如果兩個人首次加好友,一定會很默契地在前幾分鍾都不說話,因爲大家都在翻對方的朋友圈。
通過對方的朋友圈,我們能大概了解對方是一個什麽樣的人,也能因此找到一些聊天的話題。
看到對方曬自己做的飯菜,就能交流做飯心得。看到對方曬健身照,就能聊聊健身心得。看到對方吐槽工作,還能湊上去問問工作近況。
很多時候,兩個陌生人交流的開始,就是通過朋友圈的信息來找話題。
要是你的朋友圈設置成三天可見呢?
如果你這三天沒發什麽東西,那看到的就是一條橫線;即便發了,那三天的內容也很難讓別人對你有什麽過多的認識。
兩個人關系的拉近,必須通過不斷期內深入的交流才能實現,如果你連朋友圈都不讓人看,又怎麽能增進了解,進而拉近關系?
有一個心理學工具叫做“周哈裏窗”,把一個人的心靈和內在分爲上、下、左、右,四個部分,分別命名爲:
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公開的自己”。
自己不知道別人知道——“盲目的自己”。
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隱藏的自己”。
自己和別人都不知道——“未知的自己”。
而“公開的自己”,是人際交往中相互了解和評價的依據。
根據心理學博士林紫的說法:
這個部分在安全和善意的範圍內,內容越豐富、就越容易消除人與人之間,因爲認知的差異帶來的誤解或猜疑。
對方了解得你越多,自然能在和你的交流中理解你的想法和行爲,和你的親密度也更高。
林紫博士還分享過一個案例:
她的咨詢機構有一個傳統遊戲。每當有新人加入,大家就會圍在一起,詢問新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但前提是自己要先回答。
譬如,你想問:“你有沒有男朋友?”你就必須先介紹自己的婚戀情況,讓新來的小夥伴了解。
每個人都很喜歡這個遊戲,因爲它讓新人很自由、很放松,在了解和被了解之中,慢慢融進團隊,大家也因爲這個遊戲,了解了彼此間的興趣、喜好,團隊的誤解也大大減少。
可以說,想要達成一段親密關系,你必須做到自我開放,把自己內心的感受和信息與別人分享。
朋友圈設成三天可見,恰恰是和這一條原則背道而馳。
你可能會說,我加的人都是陌生人,爲什麽要和他們分享我的感受?
問題是,所有的熟人,都是從陌生人一步步過來的,不和他們分享你的感受,陌生人怎麽變成熟人?人這一輩子,不應該也不可能只守著過去的舊朋友,不認識新的朋友。
我們總說微信加的都是不認識的陌生人,你就那麽確定,在你加的這群陌生人裏面,沒有你潛在的客戶?沒有你以後能肝膽相照的朋友,甚至,沒有你以後一輩子的愛人?
這一切,你可能永遠都不知道了,因爲你用一個朋友圈三天可見,把自己和對方的聯系一下子切斷,陌生人對于你而言,就永遠只能是陌生人。
朋友圈三天可見
正在傷害你的舊朋友
我再問大家,除了新加微信的陌生人會出于好奇特意去翻你的朋友圈,還有誰會去翻?你的舊朋友。
新認識的陌生人,你不給他看就算了,反正也是剛認識,彼此之間也沒啥感情可言。
但如果是舊朋友,很久沒聯系,想要看一下你的近況,特意點開你的朋友圈想看一下,看到的卻只有一條橫杆,你覺得他的心裏有何感受?
請記住一句話:你能傷害到的,都是在乎你的人。
因爲如果不是關心你、想知道你的近況,誰會有事沒事點開一個人的朋友圈?
作者元煦分享過一個故事。
他曾設置過朋友圈三天可見,但沒過多久就被姐姐打電話過來怒罵:“趕緊把你朋友圈三天可見的那個設置關了!”
他嚇了一跳,一問才知道,原來他的外婆剛學會用微信,聽說朋友圈有很多他的照片,她很久沒見外孫,心裏挂念,就點開看看,誰知只看到一條橫杆。
外婆不知道還有三天可見這個功能,覺得很委屈,以爲是外孫把自己刪掉了,不開心了很久。
最後,元煦感歎:
我從來就沒有想過,隨手設置的三天可見,會對在乎我的人造成一些影響。朋友圈三天可見,本想針對陌生人,卻傷害了自己在乎的人和在乎自己的人。
有人喜歡說:“真正的朋友是不需要通過朋友圈來看了解你的。”
我覺得這樣說未免有些苛刻了。人生無常,小時候最好的朋友,長大後也許天各一方;說好了每年都要見面的閨蜜,可能因爲生活的重擔而漸漸失聯。
可是,你想過沒有,當某天雨打你窗,你想起一個許久未聊的朋友,翻看朋友圈,發現三天可見,你又會不會輕歎一口氣,然後繼續兩忘于江湖?
別因爲三天可見,讓你阻斷了與老友重逢的可能,哪怕百分之一的阻礙,都是一種莫大的傷害。
朋友圈三天可見的背後
是你不懂如何處理人際關系
我曾和一些設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見的朋友交流,問他們這麽做的原因。
大家的回答很一致,主要還是說自己以前發過一些朋友圈,自己覺得很幼稚,不想讓別人特別是陌生人看到,所以就設置了三天可見。
我問,既然自己都覺得幼稚,爲什麽當時要發?即便發了,後來爲什麽不刪掉?
他們回答,我覺得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發朋友圈只是爲了記錄,也沒覺得有什麽不好。
我接著又問,那爲什麽現在又覺得不好了?
這下他們就不知道怎麽回答了。
簡簡單單一番對話,說明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在現在這個互聯網社會,朋友圈到底是拿來幹什麽的。
當然,朋友圈是你自己的,你想發什麽就發什麽,但你要清楚,你的朋友圈,並不只是給你自己一個人看的,你加的所有人,從領導客戶到快遞小哥,都能看到你的朋友圈(如果你沒分組或屏蔽的話)。
他們對你的了解,就是通過你的朋友圈,你發在上面的一切,決定了陌生人對你的第一印象。
因此,朋友圈,不僅僅是你傷春悲秋、轉發雞湯、“發朋友圈集贊免費”的工具,更是一張名片。
你的朋友圈是怎麽樣,有時候會暴露你的財富、格局與能力。
因此,不發朋友圈是不行的,因爲這樣別人就少了一個了解你的渠道;
亂發朋友圈也是不行的,因爲你就要面臨別人可能誤解你的風險。
很多人設置朋友圈三天可見,就是對這條原則一知半解,他一方面知道自己的朋友圈可能會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另一方面又忍不住任性地想發什麽就發什麽。
這樣做的背後,折射了你爲人處事的種種不足:
沒有維護自身形象的意識,只看到朋友圈的壞處,卻不懂得利用朋友圈來打造優秀的形象。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自己看著心情發朋友圈,哪怕某些不該發的朋友圈,也沒能忍住不發。
最後,也缺乏收拾殘局的能力,發過的朋友圈那麽多,加了的陌生人也不少,實在不知道怎麽處理,幹脆一封了事,省事省心。
如何管理自己的朋友圈?
這4點建議送給你
因此,如果你真的想更多的親密關系,朋友圈三天可見是不可取的,因爲它只會讓你越發自我封閉,抗拒和外界的交流。
人活在世上,總不可能一個人度過一輩子,是吧?
問題是,如果不設置朋友圈三天可見,又不想過去發過的朋友圈被看到,那應該怎麽辦?
以下是幾點建議:
1. 想清楚自己想在朋友圈呈現什麽形象
上面也說了,朋友圈就是一張名片,別人通過你的朋友圈來了解你。
因此,借用情感作家源靖的一句理論:
你希望別人眼中的你是什麽樣的,就在朋友圈發與什麽相關的內容。
這不是僞裝,而是自我形象的管理,如同化妝一樣,你也不想讓別人看到你整天蓬頭垢臉的樣子吧?
2. 開放朋友圈,半年可見最適合
如果不設置三天可見,又不想讓別人看到過去的自己,那設置半年可見較爲合適,這樣朋友圈保持了一定的活躍度,你的隱私又不至于過多被看到。
3. 清理朋友圈,保持數量和質量
把朋友圈設置成半年可見之後,就要對朋友圈進行清理,想清楚你要呈現什麽形象,然後把和你形象不符的朋友圈通通清理掉,包括但不限于轉發集贊、賣廣告、無病呻吟等。
4. 定時定量發朋友圈
有人對于朋友圈,正陷入兩個極端,要不就一天發個好幾條,刷屏讓人煩;要不就是一個月都不發一條,別人都忘記你的存在。
朋友圈還是要發的,但要注意頻率,一周三四條即可。
質量也要注意,最好是分享對別人有價值的東西,比如自己做人做事的心得,而不是純粹地炫耀生活。
朋友圈就好像是與朋友溝通的橋梁,而朋友圈三天可見,卻把這條溝通的橋梁給鎖住了。
因此,請把這把大鎖解開,讓別人好好認識你吧。
免責聲明: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傳遞更多優質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盡快做刪除處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