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偉強 報道
我國去年全年僅一人感染茲卡病毒,但專家說這並不意味著國人能對茲卡放下戒心,因爲傳播茲卡病毒的載體是伊蚊,而伊蚊還是能傳播骨痛熱症和基孔貢雅症病毒。
此外,根據衛生部的最新數據,本地過去一年半來沒有出現其他孕婦感染茲卡病毒的情況。更早之前受感染的17名孕婦當中,已産下嬰兒的有14人,而她們的孩子並未出現小頭畸形症或任何畸形的迹象。
根據國家環境局的資料,截至前天(2018年12月31日)上午11時,衛生部傳染病管理司去年全年僅接到一起茲卡病例的通報。《聯合早報》之前報道,那起病例是在1月17日至18日之間上報給衛生部。
2018年全年僅一例,跟2017年的67起病例,以及2016年、我國出現首起感染茲卡病毒病例那一年的458起相比大相徑庭。
衛生部答複《聯合早報》詢問時透露,截至前天,17名孕婦確診感染茲卡病毒。這與當局前年5月中提供給本報的數據相同,意味著過去一年半的新病例沒有孕婦。
這17人當中,有兩人因茲卡以外的因素墮胎,另有一人因茲卡以外因素流産,其余14人已産下嬰兒。根據不同的研究,孕婦懷孕時若感染茲卡病毒,生下小頭畸形症嬰兒的風險可低至1%,也可高至13%。衛生部曾說,並非所有與茲卡相關的異常情況都在嬰兒生産時顯現,所以會繼續觀察嬰兒直到他們已滿三歲。
衛生部發言人也提醒,盡管近期沒有茲卡病毒活躍傳播的情況,國人仍應時刻保持警惕,在住家和工作場所盡力預防伊蚊的滋生才能保護自己和至親。發言人指出,我國作爲旅遊樞紐,依舊可能出現茲卡病毒入境病例,再加上傳播茲卡病毒的伊蚊在本地很常見。
伊麗莎白諾維娜醫院傳染病顧問醫生梁浩楠受訪時同樣警惕國人不應放下戒心。他指出,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早于2010年至2015年間就出現茲卡病例,但與南美洲和中美洲的情況不同的是,茲卡似乎沒有在本區域“紮根”。
但他說:“這幾年無法‘落地生根’並不意味著下來也一樣,因爲蚊子一直在演變,倘若我們掉以輕心,只怕茲卡疫情會重現。預防伊蚊滋生的措施也有助減少骨痛熱症病例,所以大家還是得采取這些措施。”
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負責新興傳染病重點研究項目的陸雪湄教授也認爲,不應過早覺得茲卡病毒已對公共衛生毫無威脅,因爲茲卡病例少的原因不明確。她提到,伊蚊也可傳播另一個更爲嚴重的疾病,即黃熱病,這個病毒尚未入侵我國,而伊蚊數量保持在低水平有助于預防或降低黃熱病傳入我國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