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國政府過去三年估計累積了超過170億元的整體盈余,但由于多個領域的開支增長超過稅收,政府下來仍需“開源”增長稅收。
大華銀行經濟師顔聖充昨天(1月30日)發布關于預算案的報告指出這點。
他預計政府2018財年的整體盈余爲14億元,政府去年給出的預算數字是赤字6億元。這意味著過去三年盈余累計超過170億元。
此前《聯合早報》報道,數名經濟師都預期政府本財年取得整體盈余。
整體預算是在基本預算的基礎上,再包括特別調撥款項(special transfer)以及國家儲備淨投資回報貢獻(Net Investment Returns Contributions,簡稱NIRC)。
顔聖充指出,雖然過去八年政府的財政情況良好,但數據顯示,近幾年的基本赤字(primary budget deficit)規模,超過了2011至2014財年間基本盈余的規模。
這是因爲從2011年至2017年,在環境與水源、醫療保健和交通領域的開支,年複合增長率分別達到了14.6%、14.5%和10.8%。
此外,調撥款項從2005財年的5億7890萬元,激增到2015年的44億元。
顔聖充指出,這些主要領域的開支增長速度,超出了個人所得稅(6.6%)、消費稅(3.4%)和公司稅(3.1%)的增長。
他說:“然而,由于未來經濟環境不明朗,政府須進一步加強經濟彈性,發展社會支持系統。”
此外,最近一系列關于有必要加強國防措施、提振建築業和支持國內再循環領域的新聞,強調了我國需要進一步發展安全、社會和經濟領域。
顔聖充認爲今年政府可能宣布在三個領域增加稅收,即推出糖稅和向網上購買實體産品收稅,以及調高酒稅。
今年的五大開支領域則可能包括:建國一代配套、醫療保險保費的估稅扣稅、幫助本地公司發展、改善技能創前程(SkillsFuture)計劃,以及應對犯罪和恐怖主義。
是否有必要調高消費稅有關問題重新浮上台面
政府連續三年取得整體盈余,也讓是否有必要調高消費稅這個問題重新浮上台面。
財政部長王瑞傑去年在預算案宣布,計劃在2021年至2025年間,把消費稅調高兩個百分點至9%,以滿足今後日益增大的社會開支。
美銀美林經濟師納古塔(Mohamed Faiz Nagutha)日前在報告中指出,過去22年政府平均盈余相當于國內生産總值(GDP)的0.8%,說明有能力顯著增加醫療保健開支,“調高消費稅的理由不強”。
但華僑銀行經濟師林秀心受訪時指出,在短期內政府的收支平衡沒有問題,但消費稅調高是爲未來做規劃。
顔聖充受詢時指出,近年來享有財政盈余,並不意味著政府無須審慎管理財政。他說,消費稅是一大稅收來源,僅次于公司稅,把消費稅率從7%調高至9%,可增加稅收來支持未來的開支需求。
星展集團經濟師謝光威認爲,應該關注基本財政收支平衡,過去幾年持續出現赤字,而且赤字規模有所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