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在身體無恙時得進行自拍微笑照、手臂平舉及閱讀一段文字這三項測試,讓應用記錄用戶的基准。用戶在疑似中風時,若無法通過任何一項測試,應用會立即詢問他是否要撥995電召救護車。
本地中風病患平均只在病發16小時之後才送院求醫,這可能影響他們的康複進度。本地科研人員研發一款手機應用,協助可能中風者更快速地偵測自己是否已中風,讓他們能夠盡快求助。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研究員李炳平博士(33歲)介紹這款名爲MyStAT的應用時指出,約80%中風者是缺血性中風(ischemic stroke),而最普遍的治療是注射藥物以消除血管裏的血塊,但須在中風後的四個半小時內注射,因此本地研究之前發現中風者平均在病發16小時後才送院,是令人擔憂的情況。
李炳平與臨床夥伴研發應用,通過三項測試鑒定用戶是否可能已中風而應立即求醫。
用戶在身體無恙時得進行這三項測試,讓應用記錄用戶的基准,之後應每天進行測試。
第一項測試是自拍微笑照;中風者可能半邊臉會歪斜,無法正常微笑。第二項測試是把手臂擡到與肩膀同個高度,並維持10秒;中風者的手臂可能無法維持平舉狀態。第三項測試是閱讀一段文字;中風者可能說話時會有異常或口齒不清。
未來一年與公共醫院合作 讓中風病患測試應用
用戶接受任何一項測試時若不合格,應用會立即詢問他是否要撥995電召救護車。
李炳平說:“我們有意先讓高風險者使用。應用每天會提醒他們,或許也可讓家人或看護者獲得用戶是否按時測試的通知,也可浏覽用戶的自拍照等。”
李炳平透露,他們未來一至一年半將與一家公共醫院合作,讓100名康複中的中風病患測試應用;若一切順利,應用可在2021年推出市場。應用也會加入華文等其他語文,惠及更多用戶。
他說:“在這個老齡化社會,很多人想自主獨立地生活,這個應用可協助他們在確保自己健康的同時做到這一點。”
李炳平曾參與新加坡醫療科技創新流程(Singapore Biodesign)計劃的前身,即新加坡—斯坦福Biodesign計劃。
科技創新流程計劃改名 繼續推動創新醫療項目
新科研于2010年和美國斯坦福大學聯合推出這項計劃,致力于培養新一代的亞洲區醫療科技創新人員。計劃今年更名爲新加坡Biodesign,但延續原來宗旨,推動更適用于迅速發展的亞洲市場、可滿足新醫療護理需求的創新項目。
計劃過去八年培養的學生和專業人士超過400人,申請的專利已有超過30個,也有至少20個研發項目獲得融資,進而成立的七家起步公司總市值超過3500萬元。
新加坡Biodesign副主任簡恩慈博士受訪時指出,斯坦福大學仍是更名計劃的合作夥伴,但由于計劃已培養一定專才人數,懂得如何運用和傳授醫療科技創新流程,因此新科研現在把培養學生和專業人士的責任交托給這群專才。
“此外,我們也從美國轉向專注在本地、中國和印度尼西亞的市場需求,尤其是醫療科技創新流程這個概念尚未滲透的中國市場,那裏的需求很大、投資金很多,但專有技術稍弱。我們希望能對中國的醫療護理需求有更深入的了解,研發出適用于當地的産品,並率先在中國推出。”
在這個老齡化社會,很多人想自主獨立地生活,這個應用可協助他們在確保自己健康的同時做到這一點。——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研究員李炳平博士
腳踝貼可通電 促進下半身血液循環
下半身血液循環不暢的人容易出現靜脈曲張、水腫或深靜脈血栓阻塞的問題。本地研發的智能穿戴式設備,通過微量電流刺激小腿肌肉,促進血液循環,應對下肢腫脹的問題。
負責研發這個穿戴式設備ReVene的是竹腳婦幼醫院整形外科及美顔專科副顧問醫生莫文龍(37歲),以及另外三名同樣參加了新加坡—斯坦福Biodesign計劃的專業人士。
用戶只需把這個設備貼在腳踝背面,開啓電流後,就可繼續日常活動。
莫文龍指出,設備獨特之處在于能同時刺激淺層和深層肌肉。他提供的初步研究數據顯示,同時刺激淺層和深層肌肉可提供循環血液量達36%。九成病患表示測試時沒有出現任何副作用,只有一成有發癢或皮膚受到刺激的感覺。
“目前,這群病患可以選擇穿上壓力襪,施壓去維持血液循環。但是用戶一般會覺得很麻煩,也很不舒服,因爲有研究發現用戶可能要用15到20分鍾才穿得上一雙壓力襪。有些年長者很難彎腰,我國天氣又熱,容易導致用戶排斥壓力襪。另一個選擇是動手術,但這也不是一般人的首選。”
基本款的ReVene預計最快在今年下半年面市。與此同時,莫文龍也計劃測試一個結合傳感器的專業版設備。
他解釋,傳感器可自動根據用戶下肢的腫脹程度等,決定要發送多強的電流去刺激肌肉,但這個版本的研發需要多一些時間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