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遭投訴的五大行業分別是美容、汽車、交通、承包商和電子電器,消協收到的投訴占了所有案例的近一半。
顧客的美容治療做到一半,突然被告知費用不是原先推銷的28元,而是150元。在顧客衣冠不整的情況下,銷售員要顧客簽單據,事後,顧客赫然發現自己竟簽下了2800元的配套。
根據新加坡消費者協會昨天(3月1日)公布的2018年數據,有關美容業的投訴去年高居“投訴排行榜”榜首。汽車業則是自2012年以來,首次不是遭投訴最多的行業。
去年,消協共接到1萬6090起投訴案,比前年的1萬5744起投訴多了346起,增加約2.2%。其中,消協成功協助約71%的消費者解決糾紛,追討回總值超過273萬元的現金和實物。
遭投訴的五大行業分別是美容、汽車、交通、承包商和電子電器,收集到的投訴占了所有案例的近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針對美容業的投訴達1829宗,比前年多三成。約44%的投訴涉及銷售員高壓的行銷手段,以及消費者因公司倒閉,失去預付款項。
應避免簽金額龐大配套
在上述案例中,銷售員堅持要顧客支付2800元的配套,甚至跟著顧客步出店外。顧客因無計可施,只好付款,但事後向消協立案。經過協商,公司把未使用的配套給予全額退款。
根據保護消費者公平交易法(CPFTA),對消費者施行不必要的壓力,或給消費者不必要的影響讓他們完成交易以占他們的便宜,都屬不公平的行爲。
消協會長林謀泉說:“讓消費者知道這種不公平做法至關重要。”
他指出,消協一再提醒,消費者應避免簽署金額龐大的配套,而且他們有權不進行交易。“消協正密切監督美容業,並會根據CPFTA,毫不猶豫地對業者采取必要行動。”
另外,去年針對汽車業的投訴共1802起,比前年的2335起少了23%。
當中,46%的投訴涉及不合格或有瑕疵的産品。每10起涉及有缺陷的汽車中,四起是針對二手車。
消協舉例說,一名車主在購買二手車時,代理商向他保證車輛已由指定修車行檢查,一切沒問題。不過,消費者在購車一天後,就發現引擎油有問題,送往指定修車行維修時,卻被告知問題在購買汽車時已存在。
消費者通知代理商後,對方和保險公司都拒絕承擔責任,直到消協介入,才爲有缺陷的汽車提供全額退款。
至于交通業投訴去年激增超過九倍至1670起,消協解釋這主要是共享腳踏車業者oBike去年6月結束本地業務所致。oBike最初因沒有交代是否退還用戶押金而引發軒然大波。
林謀泉說,oBike例子重申了消費者要了解預付款項的風險,小心保護自己的重要。“由于預付款項的做法橫跨許多行業,因此這個意識更顯重要。”
他也提到,有關網上交易的投訴有上升趨勢——消協去年接到有關網上交易的投訴比前年多了60%。
“隨著電子商務或網上購物平台的普及,消協對消費者可能面對的潛在危險表示關注……消協會繼續向消費者說明他們可以更好保護自己權益的各種方式,並和有關當局合作做進一步的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