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00年傳承至今的新加坡美食象征著我國多元種族和文化的交融,前天展開的中區開埠200年路演讓國人通過熟悉的食物,了解我國曆史發展與價值觀。
新加坡開埠200年工作組與五個社區發展理事會每個月會走進不同社區,推出五場讓國人了解國家曆史的路演活動。
繼首場東南區開埠200年路演上個月在芽籠士乃大廈舉行後,第二場由工作組和中區社區發展理事會共同舉辦的路演,從前天起至下個星期天(12日)在大巴窯建屋局中心廣場進行。
路演設有“食物足迹”跨時牆展,爲公衆介紹每種食物在特定時期對我國的意義與價值觀。
例如,豆蔻是由萊佛士在1819年運送到新加坡,爲香料貿易的一部分;咖喱角被指是英國人改造的印度咖喱角(samosa)演變而來的;簡單的番薯粥可提醒國人祖先在戰爭時期的艱辛;還有結合華族和馬來族文化的娘惹菜肴如叻沙等。
參與路演的公衆也有機會品嘗一些本地傳統食物,如傳統雪糕推車和雜錦豆(kachang puteh)。
現場還包括回溯新加坡過去700年豐富曆史的展覽,公衆也可參與趣味測試,看看他們與哪位建國元勳的性格相同。
郭仲佩(37歲,行政人員)帶著10歲兒子到路演參觀,並在現場制作迷你食物模型。
她受訪時說:“沒想到我們平時吃的食物都有不同的曆史意義,而且路演的互動性展覽相當有趣,讓我和孩子能邊享樂邊了解新加坡的曆史。”
貿工部長陳振聲出席路演致辭時指出,開埠200年對我國來說是個反思過去及探討未來的重要轉折點,而紀念活動也強調我國具開放、多元文化以及自決權的特征。
中區市長潘麗萍說:“中區社理會想通過我國的食物發展史,讓居民以一個獨特的方式紀念新加坡開埠200年……食物是個超越文化、空間和時間的主題,能夠引起國人的共鳴,因此希望國人能通過路演來了解我們祖先在當時環境中的努力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