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失智症協會對衛生部和市建局要打造失智症護理村表示贊揚,並認爲這將爲想要獨立生活,但不希望入住養老院的患者,提供另一個寄宿式護理選項。不過,協會也認爲,只要有親失智症社群和一個具包容性的社會,就地養老依舊可行。“我們需要讓失智症患者和他們的看護,選擇最符合他們需求的最佳安排。”
受訪看護對失智症護理村表示歡迎,但希望護理村能打造出親失智症患者的環境,從設計到服務都以患者生活素質爲主,而非只是提供飲食起居的設施。
市區重建局和衛生部昨天發文告宣布,推出直布羅陀彎(Gibraltar Crescent)的兩幅地段,讓私人業者競標發展失智症護理村。護理村將經過特別設計,爲患者提供安全、有如住家的環境,協助他們獨立生活。
文告提到,護理村將爲不同失智程度的患者提供多一個住宿選項,與現有的居家護理和日間看護服務相輔相成。“我們希望通過試驗計劃,更好地掌握市場對這類設施的需求,以及失智症病患的社區需求。這將有助日後制定適當的失智症護理模式。”
我國失智症患者人數2030年料突破10萬
我國60歲以上國人當中,每10人就有一人患失智症,85歲以上國人更有半數患病。2018年,我國失智症病例總數約有8萬2000起。預計到了2030年,這個數字將突破10萬大關。
根據新加坡管理大學和新加坡失智症協會展開的一項調查,本地失智症患者中逾七成感到孤獨和被排斥,也有超過半數認爲他們在旁人眼中能力不及常人。73%的受訪者,包括患者、看護和公衆,同意我國應增設更多親失智症患者的設施。
競標活動采用“雙信封”評估方式
文告提到,競標活動將采用“雙信封”評估方式,以確保獲選的設計概念符合失智症護理村的願景。
投標者須分開提交概念方案和投標價格。當局會先根據一組標准,包括整體護理模式是否適合失智者,以及護理計劃和服務素質等,對提案進行評估。只有當概念方案成功進入下一輪後,才會按投標價格進行篩選。
文告說,失智症護理村試驗計劃將爲奪標者和社區夥伴提供機會,相互合作爲居民開辦活躍樂齡項目和其他服務。
孫姓財務副總裁(45歲)的母親約兩年前被診斷患上輕微的阿爾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她說,非常歡迎失智症護理村的概念。“其實很多輕度失智症患者依舊有能力思考、溝通和與他人交流……護理村相信能讓患者更自由、且更有尊嚴地生活。”
社會企業賦智亞洲(Enable Asia)創辦人之一陳重源(52歲,視覺藝術家)是87歲失智母親的主要看護。
他希望競標者能開設名副其實的失智症護理村,而不是只聚集患者于一處的另一個護理設施。
他說,失智症患者對顔色、聲量、光等較爲敏感。例如,他們會認爲斑馬線的黑色部分宛如一個洞。“護理村從設計方面就得考慮到這些因素,讓設施達到真正的親失智症患者,讓他們能放松身心,感受整個環境帶來的安全和舒適感。”
醫療政策顧問林方源醫生指出,本地需要更多創新方案,應對不斷擴大的失智症群體,而試驗計劃是向正確方向邁進的一步。但他坦言,目前要評論失智症護理村的有效性仍言之過早。
林方源說,護理村的概念固然好,但其中一個缺點是患者須離開熟悉的生活環境到護理村生活,“這對較嚴重的失智症患者並非易事”。
他也提到,業者須認真探討資金模式,考慮讓患者動用保險和終身護保計劃等應付費用,否則設施可能只有富人才負擔得起。
新加坡失智症協會對衛生部和市建局要打造失智症護理村表示贊揚,並認爲這將爲想要獨立生活,但不希望入住養老院的患者,提供另一個寄宿式護理選項。
不過,協會也認爲,只要有親失智症社群和一個具包容性的社會,就地養老依舊可行。“我們需要讓失智症患者和他們的看護,選擇最符合他們需求的最佳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