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醫藥費持續上漲,專家建議我國可改用另一種醫療籌資模式。與其每次看病時付費,國人每年可預付醫療業者一筆固定款額,業者爲了降低成本就得積極預防病人患病,讓業者和公衆擁有減少看病的共同目標。
在這種模式下,國人不論動用多少醫藥資源,只須支付那一筆固定費用給醫療業者,如此一來,醫療業者的利益在于讓國人保持健康,因爲使用的醫療資源越少,業者的盈利就越多。
這是保誠保險新加坡(Prudential Singapore)進行一項有關長壽研究報告的建議之一。提出這項建議的醫療政策顧問、奧緯咨詢公司管理合夥人林方源醫生昨天在報告發布會上指出,目前我國按服務收費(fee-for-service)的模式與公衆的利益相反,病人看病的次數越多,業者所賺取的利潤也越高。
新模式則把醫療業者和國人的目標調整爲一致,幫助國人預防疾病以降低醫療成本。換言之,病人每動一次手術,對業者形成的是成本而非利潤。類似模式目前已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實行,提供醫療服務、醫療保險和醫療設施的業者集合成一個大集團,鼓勵更多人接受身體檢查,也成爲遠程醫療的佼佼者。
被問及這個醫療籌資模式是否適合在新加坡推行時,林方源則反問,我國是否能一直承受雙位數增長的醫療開支。“目前的按服務收費模式是可惡的,但因爲行政上容易處理,所以三四十年前是必須的……然而在現今數據豐富的時代,我們是否能以不同方式爲醫療服務籌資?我認爲可以。理論上這是應該做的,雖然實施過程中會面對極大挑戰,但我們有選擇嗎?”
政府或可帶頭與保險業合作
林方源也提到政府作爲本地最大的醫療服務業者,或許可帶頭與保險業者合作實施這個模式。
也參與報告的陳笃生醫院老年醫科部門高級顧問醫生林偉雄指出,在現有模式下,醫療業者進行預防護理時並不會獲得獎勵。醫藥費之所以昂貴,是因爲醫療護理在很大程度上以醫院和專科醫生爲主。
保誠保險推出的研究報告試著了解國人是否從經濟和健康等方面做好活到100歲的准備。除了尋求醫療專家意見,他們也在去年3月向203名在醫院、綜合診療所或家庭診所的護士、家庭醫生、專科醫生等展開調查。
調查針對各年齡層國人詢問醫療人員是否觀察到他們積極預防五種疾病。以25歲至45歲的年齡層爲例,僅27%的受訪醫療人員認爲這個群體有在積極預防失智症,另外只有30%則認爲他們有積極預防骨質疏松症。相比之下,醫療人員認爲至少六成的年滿65歲長者會積極預防這些疾病。
林偉雄指出,很多人知道應該做什麽,卻沒采取行動,因此需要更早灌輸健康生活的思維,畢竟國人難以一夜間開始健康生活。然而他認爲,嚇唬方式對年輕人的效果不大,因爲年輕人還健康,無法完全體會患病的後果,因此需要采用更具創意的方式傳達這個信息,例如讓年輕人覺得運動是趕上潮流行爲,或在小學數學題目讓學生計算運動量和它所能消耗的卡路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