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1928年建造、擁有五個店屋單位的建築,修複團隊在盡可能保留原建築新古典風與裝飾藝術元素的前提下進行修複。它現在由淡馬錫租下後將旗下慈善部門齊聚一堂,成爲“淡馬錫店屋”。
在車輛與人潮熙熙攘攘、高樓大廈林立的烏節路上,有一座曆史悠久的三層樓建築,多年來以家具店、百貨商店、服裝店等不同“身份”服務民衆,靜觀著新加坡市區的發展。
建成近百年後,這座1928年建造、擁有五個店屋單位的建築,修複團隊在盡可能保留原建築新古典風與裝飾藝術元素的前提下進行修複。以“淡馬錫店屋”新身份再出發後,修複後的建築肩負社會公益“搖籃”的使命推行公益,繼續服務社會大衆。
原來的五個店屋單位建築,最初被構想爲商住兩用的共管排屋(townhouse),現在由淡馬錫租下後將旗下慈善部門齊聚一堂,成爲“淡馬錫店屋”(Temasek Shophouse)。它是今年舊建築修複工程獎上唯一獲頒修複工程獎的建築。
除了盡可能修複、保留店屋外觀幾乎所有的窗戶,裝上與原貌相稱、之前缺少的百葉窗板,修複團隊也把原本髒亂的後院改造成充滿綠意的花園。
後院重新開放後,反映當時建築特色的螺旋梯和陽台重見天日。這座螺旋梯也是我國其中一座最早被記載的螺旋梯,極具曆史意義。
如切區一戰前店屋 修複團隊獲特別表揚
參與修複工程的盛裕控股集團高級首席建築師郭景文受訪時透露:“根據1927年的店屋規劃圖,店屋後方沒有被遮蓋起來。後來是因爲不同業主需要將後方用來儲物才蓋起來。”
郭景文和團隊在修複時格外小心,特別評估了螺旋梯的損壞程度,修複完成後再漆上黑白色,突出整個梯子的結構。
除了“淡馬錫店屋”,如切區奧南路一間戰前店屋的修複工程,修複團隊也在今年的舊建築修複工程獎上獲特別表揚。
參與修複的EZRA Architects首席工程師邱宗傑說,團隊在進行修複時遵循了“保留、修複和整修”的理念,盡可能重現所有受保留店屋的主要建築元素,同時融入些許當代設計。
他說,所有木質門窗、風扇燈等戰前店屋陳設都被謹慎保留或是送去整修。之前被封蓋的通風井、木質梁柱和椽子、磚牆等在修複工程完成後,重現了店屋的部分原貌。重視環保的屋主鄭美玲也特別爲住家添購了一些二手家具。
市建局辦展覽讓公衆了解規劃師如何推動建築保留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長兼國家發展部第二部長李智陞在舊建築修複工程獎頒獎禮上致辭時說,建築業主、參與修複與保留工作的專業人士與熱愛曆史文化的群體所給予的支持,是推動建築保留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政府至今已保留了近7200座建築與建築結構。
市建局的“舊屋保留計劃”今年邁入第30年,李智陞說,政府將繼續與業內人士、社群和所有國人就保留舊建築進行交流,在未來30年及更久遠的將來與這些群體攜手保護和維持我國的建築曆史文化,也爲這些建築注入活力。
市建局從昨天起在市建局中心大廳舉辦展覽,讓公衆了解本地城市規劃師如何推動建築保留,遇到哪些挑戰等。
展覽將一直舉行至12月14日,開放時間爲周一至周六上午9時至傍晚5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