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環境局啓用新的蚊子繁殖設施,可增加帶有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雄性伊蚊的數量,爲擴展伊蚊絕育試驗計劃做准備。
設于宏茂橋的新設施耗資500萬元建成,繁殖量比原本的設施高10倍,預計一周內可孵出約500萬只雄蚊。
昆蟲體內常見的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注入雄性伊蚊後,可讓雄蚊與雌性伊蚊交配後産下的卵無法孵化,從而抑制伊蚊數量,減少骨痛熱症病例。
環境局早先宣布伊蚊絕育試驗第三階段的計劃取得非常好的成果,國家環境局局長陳明銳在開幕禮上致辭時提到,我國接下來須確保可增加繁殖與釋放雄性伊蚊的數量,好讓當局的兩個試驗範圍可進一步擴展。
他也說:“要做到這點,我們會繼續將蚊子的繁殖和釋放過程自動化,讓整個飼養生産線更有效率和具可持續性。”
10分鍾可分類2萬只蛹
進入第四階段的伊蚊絕育試驗計劃,目前的試驗範圍在淡濱尼西和義順東的284座組屋,明年初將進一步擴展到更多組屋,確切數目還未公布。
新設施內也采用新科技,自動分類器可把雄蚊與雌蚊的蛹更快分開,比以往的人工處理快10到20倍。環境局的研究院過去每10分鍾只能爲4000只蛹分類,但是新器材10分鍾內就可分類2萬只蛹。
另一個正在測試的新科技是高通量繁殖盤系統(high-throughput rearing tray system),它采摘蚊蛹的速度比以往的人工繁殖盤快40倍,排放的水也快20倍。用來繁殖蚊子的廢水之後也可通過新設施內的自動化廢水回收系統再循環爲幹淨的水。
環境局高級研究院鄧璐受訪時說:“這個新設施好像我們新的遊樂場,給我們更多的空間進行試驗和測試新科技與器材。比如我們現在可以同時間進行多個不同項目的試驗。以前的設施天花板也比較低,我們無法測試高通量飼養盤系統。”
漏網的雌性伊蚊須通過X光照射使它們不孕,過去須將分類好的蚊蛹帶到另一個地點進行X光照射。新設施內擁有X光室,工作流程更快捷有效。
新設施開幕典禮的主賓衛生部兼環境及水源部高級政務部長許連碹博士受訪時說,隨著氣候變化,透過蚊子傳播的疾病如骨痛熱症,有可能日益嚴重。
她說:“我國要認真看待氣候變化與其他相關挑戰,對抗骨痛熱症也不可以維持以往的模式。因此國家環境局會一直探討與優化我國的綜合性病媒控制項目。”
許連碹也指出骨痛熱症不僅是新加坡和其他熱帶國家所面對的問題,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它已經開始在溫帶國家傳播。
她說:“我國希望透過這個新設施的成立和其他國家分享我們的研究成果和對抗伊蚊的經驗,讓他們可以采用一些適合他們當地情況的科技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