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拾遺
美國經濟學者卡門·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與肯尼斯·羅格夫(Kenneth Rogoff)在2009年出版的著作中指出,當投資者以及政策決定者沉浸在金融泡沫時,都相信泡沫不會如以往一樣導致金融危機。他們以反諷的書名《這次不一樣》(This Time Is Different)指出,800年來發生的多次金融危機都有驚人相似之處,每一次都是同樣的過程與結局。
同樣的,冠病疫情導致股市劇烈波動,吸引了許多散戶投資者進場吸購股票。本地股票行反映,在今年第一季度,開設新戶頭或重啓戶頭的散戶投資者人數激增。不少散戶投資者認爲,股市跌久必升,每一次都是一樣,這次應該也不例外。
輝立證券行指出,最受散戶投資者青睐的是藍籌股,包括銀行股、航空股以及房地産投資信托(Reits),而交易所挂牌基金尤其受歡迎。
相反的,新加坡交易所的資料顯示,機構投資者最近幾個月在本地股市賣出的股票比買進的多。在2月份,這些大戶淨賣出的股票達4.08億元;在3月份是19.4億元,而在4月份則達7.5億元。在5月份的首兩個星期,機構投資者淨賣出股票總額11.28億元。他們抛售藍籌股,尤其是三大本地銀行股。
比較過去企業所受沖擊
這回或許真的不一樣
有股票經紀反映,散戶投資者認爲他們比機構投資者有更強的持守能力,因此買進藍籌股當長期投資與收取股息。基于“這一次還是一樣”的心理,散戶投資者相信,在疫情後藍籌股將強力反彈,“如果不是今年底,就是明年,頂多給它到後年”,只要持守就有雲開見月明的時候。
從2003年沙斯的經驗來看,散戶投資者的看法不無根據。當年,海峽時報指數在開年後的14天上漲5%,在3月1日新加坡發現第一起可疑病例後,股價從高位下跌15%。過後,海指在九個月內從低位反彈48%。
然而,這次席卷全球的冠病疫情以及封城鎖國的措施,前所未有。全球經濟受到供應中斷以及需求疲軟的雙重沖擊,經濟複蘇的可見度非常低。企業這次受到的沖擊,或許與過去的危機真的不一樣。
上星期,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鮑威爾表示,目前經濟非常低迷,美國的複蘇前景面臨“全新高度的不確定性”。與此同時,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全國人大發表《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全球疫情和經貿形勢不確定性很大,中國發展面臨一些難以預料的影響因素。中國打破數十年的慣例,首次不制定全年經濟增長目標。
在高度不確定的經濟環境下,企業的流動性風險(liquidity risk)可能蛻變成爲償債能力風險(solvency risk)。即使政府的拯救配套纾緩了資金周轉的問題,但如果需求提不上來,還是會有很多企業因償債壓力而倒閉。
在本地股市,不少上市公司爲了保留現金,削減或凍結股息派發。這包括向來被視爲高息股的藍籌股以及Reits。此外,新航最近發行附加股與債券籌集88億元的巨額資金,反映了疫情下企業面對的流動性以及償債壓力。
在資金普遍吃緊的情況下,更多企業將步新航的後塵向股東集資,從而攤薄股東的權益,並對股價構成下行壓力。
此外,企業債務重組的事件也可能更爲頻繁。上個星期,天然煤礦集團(Geo Energy)向債券持有人獻議,以430美元贖回每1000美元本金的債券。信貸評級機構標准普爾認爲,公司以超過一半的折扣價贖回債券,屬于“債務壓力下的債券轉換”(distressed exchange offer)。穆迪則表示,以大幅度折扣價贖回債券屬于它定義下的違約事件。
因經濟活動停擺
不少企業持續燒錢
盡管政府推出多個經濟援助配套扶持企業,但不少企業因經濟活動停擺而持續燒錢。以新航爲例,即使它的航班服務削減96%,但它每個月的固定開支是正常營運的30%至35%。分析師估計,這相當于每個月的現金耗損高達4.6億元。
另一方面,疫情加速改變人們的生活、作業與消閑方式,對許多曆史悠久的企業帶來結構性的挑戰。疫情期間,居家辦公、線上教學以及線上外賣服務推動數碼科技的更廣泛使用。此外,疫情期間的社交距離措施,也沖擊了航空、旅遊以及零售業。這些改變是否會在疫情後成爲新常態,對企業以及股市投資都有重大的意義。
以航空業爲例,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的研究顯示,在飛機上采取社交距離措施如讓中間座位空置,將導致航班最高的載客率跌至62%,機票價格將因此上漲43%至54%。它指出,疫情對航空旅行的影響將持續多年,估計客運量要到2023年,才有望超過2019年的水平。
此外,疫情期間普遍使用的視像會議,是否會在疫情後減低商務旅行的需求,從而進一步沖擊航空業?居家辦公以及網上交易若成爲新常態,是否會降低辦公樓面以及商場的需求,從而影響Reits的租用率以及交通業?
這次前所未有的疫情,可能導致一些企業一蹶不振,難以翻身。在疫情期間,政府的經濟援助配套扶持企業而掩蓋了疫情的潛在破壞力。當阻斷措施以及經濟援助配套撤除後,疫情對企業的沖擊或許才全面顯現。
股市跌久必升,但在疫情沖擊下,個別股票的表現不一定遵循這個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