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冠病疫情對藝術領域帶來的沖擊,藝術工作者除了尋求經濟資助,也須加強互助及聯系網絡,通過知識互補和共享,一起渡過難關。
新加坡國立大學英語和英文文學系系副教授倫尚人,昨天在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政策研究所舉辦的線上研討會上,提出上述看法。
這個題爲“藝術在疫情當下:意義、適用性和未來”的研討會,邀請藝術家和學者就藝術工作者的困境展開討論。
有與會者認爲當局應直接資助藝術家。對此,本身也是編劇的倫尚人指出,經濟資助固然很重要,但藝術工作者也須建立人脈資本,分享技術與經驗。
倫尚人也是“42新劇中心”聯合創辦人。他說,“42新劇中心”向來爲藝術組織提供創作空間,如今正努力扮演中介角色,爲藝術工作者牽線。他建議國家藝術理事會設立的藝術資源中心也幫忙不同藝術工作者建立聯系。
政府早前宣布透過“堅韌團結配套”追加預算案,撥出5500萬元援助本地藝術與文化界,除了爲藝術團體提供雇傭補貼,也資助藝術工作者進行培訓和將作品數碼化。藝術工作者也可申請自雇人士收入補貼。
昨天與會的其他藝術工作者也對疫情當下藝術家的價值是否會式微、無法在觀衆面前呈現作品,以及與觀衆失去互動等表示焦慮。
本地編劇娜碧拉(Nabilah Said)說,劇場受到巨大沖擊,這也促使這個社群凝聚一起探討方案,而目前最明顯的方案就是轉到線上。她鼓勵劇場工作者勇于實驗,探索如何超越線上局限,讓觀衆對作品産生共鳴。
倫尚人也建議,當抗疫措施進一步松綁,藝術團體可嘗試恢複小型演出,同時爲不在現場的觀衆提供直播。至于小型演出未必達到成本效益,他認爲政府或可提供資助。
這場研討會是政策研究所客座高級研究員陳贊浩發起的文化政策研討會系列活動之一,由國家美術館兼新加坡美術館館長陳維德博士主持。參與者包括舞蹈藝術家尼瑪拉(Nirmala Seshadri)和多元藝術家哉裏娜(Zarina Muhammad)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