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多元種族與多元宗教的社會,本地居民對文化規範的重視程度,卻比其他行爲規範來得更低。不過,在各個年齡層當中,18歲至24歲的年輕人觀點略微不同,他們更重視能擴大社會共同空間的行爲,也更願意尊重和包容其他社群不一樣的習俗。
由新躍社科大學應用研究中心梁振雄副教授展開的調查,一共列出40個社會規範,當中有九種行爲被歸類爲“文化規範”。
例如,焚燒冥紙時使用指定焚燒箱、在用餐時注意把回教徒使用餐具與其他餐具分開,以及體諒他人在組屋底層辦喪事或婚禮等,都被列爲文化規範。與其他行爲比較,將這些文化規範列爲非常重要者,比率都較低,幾乎只有一半或少于一半的人認同。
年輕人離校後 淡忘多元種族等觀念
爲尊重其他語言群體,我國提倡以講英語來擴大共同空間。但根據調查,認爲與文化背景不相同者交流時,以英語溝通非常重要者,或認爲應學會方言與其他人溝通者,比率都少于兩成;只有35歲以下的年輕人中,有兩成以上的人認爲這些行爲規範是重要的。
梁振雄說:“年輕人在學校裏不斷接收到提倡多元種族與包容社會的信息,但他們離校之後,這些觀念就較不常被灌輸,很容易被遺忘。”
年齡介于18歲至24歲的年輕人中,重視文化規範者的比率,更比橫跨各年齡層的平均比率高。例如,這個群體中,有61.2%的人認爲,用餐時分開回教徒使用的餐具非常重要,比53.1%的平均比率高;當有人在組屋底層辦喪事時,近六成的年輕人也認爲尊重與體諒其他群體的習俗非常重要,比49.0%的平均比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