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現金交易在日常生活中日益普遍,近期冠病疫情更凸顯了科技這方面的功能與便利,掌握科技的利好也獲得更多人正視。然而,在以年長者居多的小販行業中,科技的腳步顯得格外蹒跚。小販數碼化進程除了獎勵措施,更須耐心協助小販消除對科技的恐慌。
爲邁向智慧國願景,政府積極推動小販進行數碼轉型,推出獎勵金鼓勵小販開通電子付費選項。受訪學者、小販和消費者都認爲,這是推動小販數碼化的好起點,從而也能逐步鼓勵年長者接受和嘗試使用電子付費。
截至今年4月,本地約有3500名小販開通全國統一的SGQR電子付款平台。政府的目標是最遲明年中讓至少1萬8000名小販,也就是將近所有小販都開通QR碼選項,接受顧客掃碼付款。
當局近期也宣布,小販只要在下來一年內的任何五個月,每月完成至少20個最低一元的交易,就能獲得300元獎勵金。每個小販可獲得最多五個月的獎勵,總值達1500元。
學者:獎勵金能推動小販開通電子付費
共和理工學院酒店與服務管理系主任李國威受訪時說,雖然這筆獎勵金對小販的生意沒直接幫助,卻能夠推動小販考慮開通電子付費,是個好起點。
李國威也是小販中心3.0委員會成員,他說:“開通後生意若進步,收到更多訂單,小販就會發現使用電子付費或借助其他科技方案的好處。”不過,大部分小販年齡較大,他認爲,這可能成爲小販數碼化的最大絆腳石。
“我國小販平均年齡是60歲,比較難說服他們在攤位安裝數碼設備或開通電子付費平台。”
不過他也相信一旦開通,電子付費的使用率會快速增加。“各大超市有大約五至七成消費者已使用各種電子付費方式。同樣,只要在巴刹或小販中心開通,公衆就會開始用,尤其是已習慣這種付費方式的年輕人。”
李國威指出,政府過去兩三年積極走入巴刹和小販中心推動數碼化,除了鼓勵小販開通電子付費,也引進自動托盤歸還站等計劃,希望小販能借助科技提高生産力。
他也說,許多消費者習慣使用全球定位系統(GPS)查找附近較受歡迎、評價較高的攤位,這也促使更多小販借用社交媒體打響知名度。
“疫情期間也有一些小販,如竹腳巴刹小販通過面簿直播賣菜、‘歌台一哥’王雷化身‘賣魚哥’直播賣魚,每次有超過1萬人觀看,這些都是借助科技的成功例子。”
電子付費是大勢所趨
新加坡國立大學高級常務副校長兼教務長、陳振傳百年紀念教授何德華指出,千禧一代一般機不離手,電子付款能幫攤主吸引這個顧客群。
也是小販中心3.0委員的何德華說,提供現金獎勵將有助加快攤販采納電子付費的速度。每個月完成20個交易的要求對一般小販來說不難達到,只要一個月裏的每個工作日完成一筆一元的交易,就能達到要求。
何德華指出,數碼化對未來的小販中心至關重要,電子付款是未來趨勢,我國因此該盡所能幫助年長者采納該系統,確保他們沒落在後頭。
“使用智能手機付款的障礙並不會太大。亞洲其他國家的年長者已成功過渡到電子付費。作爲一個社群,我們須鼓勵年輕人成爲業余數碼大使,協助年長者掌握科技。”
疫情促使更多顧客使用電子付費
在大巴窯1巷第127座小販中心賣飲料的裴星海(67歲),四年前開通NETS付費選項,今年初貼上SGQR碼,方便顧客掃碼付款。
他說,之前選擇電子付款的顧客少之又少,一天只有兩三人,不過疫情發生後,使用電子付費的顧客增加了。“現在一天有10多個,可能是大家擔心用現金不衛生。這樣也好,我們不用找錢算錢,還能得到政府的獎勵金,一舉兩得。”
年長消費者習慣使用現金
消費者林孟原(26歲,實驗室助理)平時喜歡使用手機付費,不過礙于小販中心仍未開通電子付費,他還是得帶現金出門。“除非我忘記帶錢包,才會特地找開通電子付費的店家。”
鄭秀蓮(59歲,家庭主婦)去年在兒子的幫助下開通GrabPay,不過她只在Grab提供折扣時用過一兩次,到巴刹或小販中心消費,主要還是使用現金。
“要拿出手機打開應用,掃描QR碼再輸入金額,不熟悉的話要花點時間弄,我擔心小販或排在後面的顧客會不耐煩。”
她建議政府搞些促銷,例如提供一兩角錢的折扣。“除非能給些實質好處,否則大家還是會繼續使用現金,畢竟這是向來的做法,一時間很難改。”
環境局鼓勵使用送餐平台 小販申請補貼延至本月底
病毒阻斷措施期間,不少小販生計受影響,加上餐飲業不允許堂食,因此開始使用送餐平台。爲了協助這些小販承擔相關費用,國家環境局在4月推出計劃,爲使用送餐服務的小販提供500元一次過補貼。
環境局受詢時透露,截至本月10日,已有近750名小販獲得補貼。爲鼓勵更多小販申請,當局將補貼申請期限延長一個月,直到6月底。
在白沙中小販中心賣雲吞面的李清君(67歲)是其中一名獲得補貼的小販。
李清君的生意在疫情暴發前還相當不錯,從不認爲有使用送餐平台的必要,不過病毒阻斷措施期間,生意下滑至少三成,他于是在4月底開始使用Deliveroo和WhyQ服務。
“起初很擔心送餐應用很難用,幸好其他人耐心教我,用了一兩周後就習慣了,生意也增加大約一成。剛好環境局提供補貼,可用來抵消使用這些送餐平台的手續費。”
李清君考慮在疫情後繼續使用送餐服務。“小販中心的地點不大方便,生意主要是靠一些巴士載附近的上班族來用餐,特地來打包食物的居民很少。有了送餐服務,生意或許會好一點。”
Grab送餐平台開展試驗計劃
上個月,Grab送餐平台在宏茂橋第724座小販中心實行爲期三個月的試驗計劃,允許消費者向小販中心的不同攤位訂餐,小販須支付的傭金也從30%降低至5%。
Grab新加坡董事經理余偉騰受訪時說,參與這項計劃的小販,網絡訂單增加大約七成,當中包括一些初次使用Grab平台的小販。
“這些小販不熟悉科技,使用初期需要更多時間適應,不過我們的職員會在場教導他們使用,也會幫忙解答關于送餐過程或電子收費的相關問題。”
余偉騰也透露,Grab探討在未來兩個月內,在第二座小販中心推行這項計劃。“不過第一項試驗計劃只展開一個月,團隊還在累積經驗,在其他地方推行前會先調整計劃的運行模式。”
余偉騰強調,Grab會確保這個模式對公司、小販和食客都能帶來可持續性的益處,公司也在探討是否能進一步降低該模式所需成本費用。
個案① 巴刹生意分秒必爭難兼顧
電子付費雖有助吸引年輕顧客也可帶來便利,但較低額的交易款項,顧客仍習慣以現金付費,這讓蔬菜小販梁翠貞(52歲)在增加電子付費的交易量方面遇上難題。
梁翠貞和丈夫葉永福在美華(Mayflower)巴刹與熟食中心經營蔬菜攤已30多年,兩人大約一兩年前開始使用SGQR,不過並不在意顧客是否使用SGQR,主要由顧客選擇付款方式。
梁翠貞說:“巴刹生意分秒必爭,每分鍾都用來做生意,沒有太多時間去鼓勵顧客使用SGQR,也沒法一直檢查手機是否已收到錢。”
她也透露,交易額超過10元的顧客比較願意使用電子付費,幾塊錢的交易則直接給現金,因此目前每月只有約兩三個電子付費交易,要達到每月20個交易的獎勵金要求,有些困難。
葉永福認爲“現金更快更安全”,他能馬上計算出當天賺了多少錢,也習慣用塑膠圈捆綁現金,方便隔天支付供應商,無須去銀行提錢。
不過,梁翠貞認同電子付費能幫助吸引新的年輕顧客,所以應該順應數碼時代轉型。
她說:“我們不知道未來小販會變成怎麽樣,不過當人人都開始數碼化,我們小販不能原地踏步,應該跟著顧客的需求改變,否則生意和顧客都會受影響。”
個案② 不問年齡 誰都能進入數碼時代
萬事起頭難。魚圓面小販王炳順(64歲)一開始雖然對電子付費系統一竅不通,但仍願意嘗試采用,如今在生活其他方面也開始使用電子交易服務。
王炳順過去40年在金文泰西2街第726座小販中心售賣魚圓面,五年前在星網電子付款公司(NETS)的介紹下開始使用SGQR。
他受訪時指出,之前他花了一些時間來摸索這個新付費方式,遇到問題就問兒子。攤位目前每天大約10個交易是透過電子付費完成,只占生意額的小部分。
王炳順也透露,疫情期間的交易量有所增加,因爲一些顧客會避免使用現金,以減少與小販的接觸及保持衛生,他本身也鼓勵顧客使用SGQR。
學會電子付款後,王炳順向供應商購買食材或須轉賬給他人時,也采用網上銀行或PayNow等電子轉賬服務,並認爲這帶來更多便利。
他說:“政府現在積極推廣小販用電子付費,大多數小販都聽過SGQR,相信不會太抗拒。現在是數碼時代,我們做小販的也要與時並進,才能跟上社會的進步。”
使用電子付費大多數是年輕顧客,因此王炳順建議推出華文版本的電子付費系統,鼓勵不谙英語的年長者嘗試使用。
個案③ 年輕人沒問題 老人家有困難
“我忘了帶現金,可以用PayNow嗎?”
顧客的一句話,讓一向來只允許現金交易的馬來小販辛米莎吉(43歲)在兩個月前重新考慮電子付費方式。
辛米莎吉在西海岸通道第503座小販中心經營馬來攤位已有19年,雖然她在日常生活中會使用PayNow轉賬給供應商或朋友,但從未想過在攤位推出這個付款方式。
她說:“我的思想相當老派,總覺得馬上拿到現金比較實在,不用擔心錢是否轉進戶頭等。我讀的書不多,對科技也不太了解,不想一直麻煩人問他們問題。”
辛米莎吉在攤位采用PayNow後,現在每天約有三個電子付費交易,疫情期間也有更多顧客爲了衛生而選擇使用PayNow。
至于下來是否會采用SGQR,她指出,自己不介意嘗試學習使用這個平台,畢竟能爲顧客提供額外付款選項是件好事,但她擔心年長顧客使用會有困難,進而影響小販的交易量。
“無現金相信是未來的趨勢,現在的年輕人也都習慣不帶現金,但小販中心還是有許多年長者,要他們改用電子付費相當困難。”辛米莎吉建議:“現在小販的電子付費交易,每個月必須達到20個才能獲得獎勵金,這方面須要數碼大使多加推廣,鼓勵更多人使用電子付費。”
個案④ 現金很方便 電子付費很麻煩
“就覺得麻煩咯。”當被問及爲何不願意開通電子付費時,粿汁小販史堅固(65歲)如此回答。
在大巴窯1巷第127座小販中心經營“大成粿汁”攤位約11年的史堅固夫妻倆,多年來堅持只收現金,一方面是嫌電子付費麻煩,另一方面也因爲對科技有些恐懼。
“幾年前有人問我們要不要開通電子付費,不過我們覺得現金比較實際,所以拒絕了。”
夫妻倆從沒用過電子付費,他們擔心若出問題無法應付。
“我們的教育水平不高,交易出問題不懂怎麽解決,按錯金額還要擔心退款的問題。如果是現金可以直接退還,電子付費就沒那麽直接。”
此外,夫妻倆的顧客以年長者爲主,史堅固擔心開通電子付費後,老人家無法適應。
他說:“有時候顧客只是買一碗五毛錢的粿,掏個硬幣付多麽方便,更何況有些老人家沒有智能手機,根本無法用電子付費。
“我不認爲有必要開通電子付費,不過政府以後可能規定所有小販都必須開通,那就另當別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