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前天下午3時,我國今年骨痛熱症病例總數已超過2萬起,共2萬零639人染病。按照目前增長速度,預計到8月上旬就會超越2013年的2萬2170起,成爲有記錄以來最多病例的一年。
從本地第二季度骨痛熱症病例環比激增89.5%,到單周新增病例連續七周超過千起並屢屢刷新紀錄,今年大暴發的骨痛熱症疫情至今未見好轉。
截至前天下午3時,我國今年骨痛熱症病例總數已超過2萬起,共2萬零639人染病。按照目前增長速度,預計到8月上旬就會超越2013年的2萬2170起,成爲有記錄以來最多病例的一年。骨痛熱症的傳統高峰期,至少到10月才會告一段落。
上周共有1794人感染,再創有記錄以來新高,人數甚至是2014年單周891起原紀錄的兩倍以上。
目前有超過200起病例的超級大黑區也多達五個,分布在阿裕尼、芽籠、武吉班讓、蒙巴登,以及裏峇峇利。根據環境局最新數據,全國黑區數量已從上月初的176個迅速增加至444個,並以東部最爲集中。
東部人口稠密高度城市化 適合伊蚊繁衍黑區衆多
國家環境局受詢時解釋,骨痛熱症的主要傳播媒介埃及伊蚊相當適應我國的都市環境,好在人類居住地附近交配和繁衍。東部人口稠密且高度城市化,向來符合伊蚊需求。因此相比其他地區,“更多利于繁殖的人工容器、伊蚊的存在,以及人與人之間更緊密的居住距離,使得骨痛熱症在我國東部的傳播普遍較高”。
當局提醒,黑區不僅限在東部,北部和西部一些人口高密度地區也有大量骨痛熱症病例和伊蚊滋生。
根據環境局提供給《聯合早報》的最新骨痛熱症季度報告,第二季度9045起病例中,有16起屬于情況較嚴重的骨痛溢血熱症。開年至今,已有至少19人死于骨痛熱症,年齡介于49歲至92歲,當中17人在骨痛熱症黑區工作或居住。
骨痛熱症主導病毒類型也在今年上半年交叉替換。骨痛熱症病毒分爲四種血清型,本地病例自2015年來以第二型(DENV-2)爲主。今年頭四個月,過去30年不常見的第三型成爲主導,一度占總數近四成。由于病毒少見,國人對此免疫力低,造成病例攀升。
環境局引述一份2015年研究說,16歲至20歲國人中對第三型病毒的免疫力低至2.7%,一定程度解釋了爲何開年病例數量在單周300起至400起的範圍高開高走。
但自5月起,第二型重新成爲本地主導病毒類型,占比在四種血清型中皆過半。第三型在上月回落至占病例總量的35.6%。
病患感染一種骨痛熱症病毒並康複後,只對同一型病毒免疫,因此理論上有四次感染機會。交通部前部長許文遠上周就因發燒入院治療,過後確認第三度感染骨痛熱症。
一般來說,只有少過兩成骨痛熱症患者的病況嚴重到須入院。從第三次感染開始,之前的抗體會起到作用,症狀會越來越輕微。
在冠病疫情籠罩下,民衆似乎未有足夠警覺。超過60萬戶家庭住在遍布全島的骨痛熱症黑區,但住家內反複滋生蚊子的現象令人擔憂。稽查人員上半年共150次在後續家訪時發現屋內有伊蚊重新滋生,其中23次更發現多處滋生伊蚊。
除了常規的“滅蚊五步驟”,當局最近也有兩項新建議,即在家中陰暗角落如床底和窗簾後面噴殺蟲劑,以及在家穿長衣長褲和噴驅蚊劑。
記者日前走訪全國第二大黑區武吉班讓信佳路一帶,一名謝姓家庭主婦受訪時說,環境局人員近來已兩度上門檢查,她也收到區內議員派發的防蚊宣傳單,但她自認疏于防護。“因爲太頻密接觸防蚊信息,而且措施太簡單,久而久之會麻木和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