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建交人物面對面
今年是新中正式建交30周年,東方大國與赤道島國在這期間建立了密切的關系,更奠定了長期合作的牢固基礎。值此紀念之際,我國貿工部長陳振聲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暢談新中關系三大要訣,並針對變幻的國際地緣政治格局下,中國下一步發展與新中合作的前景,分享他的看法。
今年是新加坡與中國正式建交30周年,30年來兩國關系鞏固且合作方式不斷推陳出新,秘訣在哪裏?我國貿工部長陳振聲概括出三大要訣:對中國不同發展階段與地區需求的深度且不斷更新的了解、深度互信,以及共同的務實工作文化。
深度了解、互信與務實文化,這三點說起來平平淡淡,但是這些條件的形成與持續絕非一蹴而就,而是雙方始終抱持長遠眼光,對雙邊關系付諸決心與心力的結果。
陳振聲曾是新中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的首任新方牽頭部長,2018年他接掌貿工部後,也繼續監管該項目;在國際貿易的層面,貿工部又是直接代表我國負責推進亞細安+中日韓澳紐的區域貿易談判。因此,陳振聲是一直站在新中合作前沿的我國主要部長之一。
不過,他對新中合作的參與可不是在從政後才開始。早在10多年前,當他還在軍隊工作時,就以三軍參謀長的身份參與了兩國陸軍在廣西桂林舉行的反恐演習。2009年的那次九天演練,是新中兩國陸軍首次舉行雙邊軍事演習,也是中國首次與外國軍隊在安保領域的聯合訓練。
2012年,踏入政壇第二年的陳振聲任職社會發展、青年和體育部代部長,出席了第一屆“新中社會管理高層論壇”(後改名爲新中社會治理高層論壇),之後參加過中共中央組織部和我國合辦的新中領導力論壇。2015年,我國與中國紀念建交25周年時,決定在重慶開展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牽頭部長的任務就落到陳振聲身上。
這些源源不斷的雙邊互動與合作計劃,乍看下如水到渠成,實際上反映了新中一直不懈努力將雙邊合作推陳出新,更凸顯了雙方高層官員“常來常往”的頻密程度。
當前,兩國有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一個國家級合作項目、一個副總理級的雙邊合作聯合委員會(Joint Council for Bilateral Cooperation,JCBC),以及八個省/直轄市級的經貿理事會。雙邊合作也從早期的地域性合作,發展爲在專門領域和主題下的合作,其中司法、智慧城市是近年的新合作領域,在冠病疫情暴發後,新加坡也與中國等國家的經貿主管部門發表了確保供應鏈聯通的部長聯合聲明。
新中關系三大要訣:了解 互信 務實
配合新中建交30周年,陳振聲不久前在貿工部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說:“你可以看到,新中合作從深度和廣度都擴大了”。他說,兩國關系不是靜態或單面向的,而是多面向且不斷演變,根據中國的優先考慮事項,雙方一同設定合作主題和方式,這是新中關系和新加坡與他國關系相比,相當不同的一點。
爲什麽會是這樣?
陳振聲從新中關系的三個本質性特點,一一解釋。
首先,新加坡認識到中國在快速發展,並深刻了解中國每個階段的需要都不一樣,各個省市的需求也不一致。早期,兩國基于省市爲合作基點,先後合作開發了蘇州工業園區(1994年)以及天津生態城(2008年),隨著中國的發展進入區域發展的階段,力推西部大開發,新中重慶項目也配合這個趨勢,應運而生。
陳振聲介紹,中國西部的發展概念涉及到12個省,並且還在擴展中,該區域北接中亞、南連東南亞。除西部之外,中國正在發展的區域,還有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他說:“所以我們跟中國的合作,不只是點對點、人對人、城市對城市,而差不多是一個平台。”
以重慶項目爲例,其核心概念是以重慶爲樞紐,打造從中亞到中國,再到東南亞的物流、金融與資訊互聯互通平台。至于新加坡通訊及新聞部與深圳去年簽署的智慧城市合作備忘錄,則要探討利用數碼讓中國通過新加坡和世界聯系,該項目若成功,也能在其他城市複制,形成網絡。
每個合作項目總形成“校友會”
談到“新中深度互信”,陳振聲評價,這種互信是從最高層一直貫穿到工作層面,並擴及地方官員與商界,這既不容易在其他雙邊關系中複制,更非“一夜之間可能形成”。20多年前,兩國啓動第一個政府間合作項目——蘇州工業園區,也培養出一代能夠彼此合作的新中官員,這些老將老兵後來成了園區“校友”,當他們到其他地方任職時,也在新崗位上繼續發展新中的信任。
陳振聲指出,每一個新中合作項目都會形成其“校友會”,同樣的,新中在學術上互動交流,包括一批批前來新加坡參加“市長班”等培訓計劃的中國官員也構成緊密聯系、培養互信系統。
陳振聲還切身體認到中新官員共有的、“將計劃轉化爲行動”的文化,雙方在探討一個計劃或簽署諒解備忘錄時,彼此都抱定將計劃落實的想法,這在其他雙邊關系中同樣不常見,也與兩國建立起的一整套合作機制有關。陳振聲笑說:“每次我們召開JCBC或者經貿理事會,雙方都好比是‘督工’,做好准備評估進展,要展示進展,還要繼續推進,這個文化是相當特殊的。”
展望新中關系下一個30年的發展前景,陳振聲強調,上述三大因素是不變的,至于如何增值,則取決于我們能否繼續深入了解,能否塑造新一代的深度互信。
他解釋:“這並不容易,雙方都要付出努力和決心。不過,你做的項目越多,你越能了解對方的工作文化和風格,不管是與中國還是在其他國家,你做的項目越多,共同理解就會更多。”
他也因而有信心,未來即使進入新的合作領域,不論是應對冠病的醫藥科技研發,還是確保供應鏈暢通,本著深度了解、互信與務實文化這三大基礎,雙方定能繼續發展出新的相互了解。
重慶記憶:反複思考 了解中方需要
陳振聲所描繪的兩國合作無間畫面,跟外界有時聽到的耳語不太一樣,難道就沒有發生過覺得對方在拖延時間,或者只是做做表面功夫、作秀(wayang)的情況?
對此,陳振聲敏銳地回應:“如果你說他們只是在做表面功夫,那你要問爲什麽?答案是你沒有真的了解他們的需要。”
他幾次強調,中國官員同仁都很務實,關鍵是合作方是否了解他們的需要,並且用符合中方需要的方法呈現建議方案。
他以自己在醞釀時期就參與的重慶項目爲例說:“開始時,老實說我們不知道中方希望達到什麽目的?我們又能貢獻什麽?雙方都不知道。西部大開發是中國的一個主題,但是這對新加坡來說,意義是什麽呢?”
面對“中國西部大開發”這個“考題”,他和時任副總理張志賢等專程到西安、成都、重慶考察,來一次“西部走透透”。一路上,大家努力思索中國到底要解決什麽問題?中國要發展西部,平衡西部和東部沿海地區的發展,這點大家都明白,但阻擋西部發展的是什麽?
某天,陳振聲回到酒店後,臨時興起“出去走走”念頭,于是獨自一個人搭了兩站地鐵,溜達到解放碑廣場,想尋找中方官員彙報之外的信息。“然後,我發現一兩件事:一、東西很貴,爲什麽會這麽貴?二、我要買東西,沒有人民幣,他們又不接受國際信用卡。我也叫了一部車去看彙報中介紹的內陸港口,沒有看到很多活動。”
那一回,新方部長突然“不見”,讓負責接待的中方官員虛驚了一場,但就在那次“自由行”的兩天後,陳振聲靈光乍現,領悟到這些天一直在尋找的症結就在于流通成本!中國西部須降低物流成本與內地和沿海地區的差距,也必須與國際金融接軌,才能打開局面與外界做生意。“我們就形成了兩個概念:金融通、物流通,打通西部的血脈,然後我們跟中方官員提出這個建議。”
相較于蘇州工業園區,重慶項目一大特點在于,新加坡國內並沒有一個實體的“互聯互通園”可供中方官員直接參觀或複制,互聯互通是體現在新加坡全國各方面。不過,經過一段時間,新中官員都接受了這個概念,並逐步將之細致化,最終形成了共同的工作語言如物流通、航空、運輸、數據金融等,而且在工作中不斷完善與落實構想。
了解後才能合作
陳振聲強調:“我們不是帶著先入爲主概念地到中國去說:這是我想做到的,這是你需要的。我們是真的去了解中國真正需要的是什麽,這是我們合作的基礎。如果抱著這個態度,我們和中國就有許多項目可以合作。”
而且,重慶互聯互通項目發展成功後,形成的物流、金融、航運網絡,其中的聯系點一定包括新加坡。
陳振聲總結:“過去中國是與新加坡貿易(trade with Singapore),後來是通過新加坡跟其他地方貿易(trade through Singapore),現在是大家在中國和新加坡共同打造的平台上貿易(trade on Singapore)。這是不同的商業模式,空間其實越來越大。”
未來中國將在世界舞台扮演更重要角色
眼下,快速變化的國際地緣政治給全球貿易秩序構成威脅,中國內部也面對日益增多、多元化的需求與挑戰,在新形勢下,未來的新中關系會呈現什麽面貌?
陳振聲以一個比喻回答記者的問題:很多人在鍛煉時都希望有夥伴,一起跑步一起鍛煉,在困難時給彼此鼓舞打氣,相互提醒對方避開盲點;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會希望能有這樣的夥伴。他說,新加坡和中國是多年的朋友,願繼續與中國前行,促進兩國繁榮與人民的福祉。
他預見,未來30年,中國在世界舞台上將扮演更重要角色,與其他國家的溝通和銜接會更緊密,新加坡願和中國一起在國際舞台上協作、與第三國家協作,共同維護和平與國際多邊體系。
中國與世界必找到新平衡點
自2018年以來,國際政治上的最大主題就是中美兩個大國漸行漸遠,在冠病全球大流行後,中美關系更是多方面且持續惡化。若世界被分割成東西方兩個體系,勢必打擊我國賴以生存的自由貿易秩序,在國際政治上,新加坡會不會面對更大的選邊壓力,也是許多國人開始關注的問題。
對此,陳振聲回答:“新加坡是整合者(integrater),是多功能插座。風險一定會有,每一代都面對風險,我們需要一直思考怎麽樣和世界聯系,不只是美國和中國,而是世界。這也不是世界曆史上第一次面對分解(fragmentation)的威脅,但是每一代人都要找到方法來維系聯系。”
他也相信,中國不會在壓力下走向一些輿論擔心的“閉關鎖國”,而是會繼續開放,因爲中國需要開放。
陳振聲說:“中國認識到需要和世界聯系。中國的挑戰在于如何和世界聯系,同時保障中國內部政治的關切不受影響,但是我不覺得他們會因此選擇走完全犧牲與世界聯系的道路。
“你可能會看到一些政策上的來回調整,但不會是非此即彼。我不認爲會是這樣。”
面對外部壓力與中國內政需要,他相信中國會“非常努力”找出平衡點。“如果你回頭看過去10年到15年,中國已經在找這個平衡,這個平衡點已經在轉移,隨著一個社會的發展和成熟,它的需要與自信和過去不一樣了,出現了一些調整,而世界也同時在找新的平衡點。
“整個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大家都需要找到新的平衡點。”
陳振聲進一步指出,中國與世界都不希望與對方切割,這是大家尋找新平衡點的動力基礎,“美國和歐洲,如果很戰略和理性地思考,他們也不會希望和中國切割。對誰都沒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