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赤劍天涯
中國人很聰明,得到一半的裝備就能自己琢磨出另外一半,就是俗稱的“看一眼就懷孕”,這樣的事要是換到“三哥”(印度)身上,完整的輸出全套技術,“三哥”都未必能把裝備搞出來,畢竟能拆但是裝不好是三哥的獨家秘技。
屁股向後,平沙落雁式是三哥軍機的經典姿勢,硬是打出了印度斯坦航空“赫赫威名”。
曾經才建國沒幾年的我們,由于中高級技術人員的匮乏,也走過“三哥”類似的路子,耐不住國人聰明肯幹,生生把開始的“會拆不會裝”進化成了令發達國家的恐懼的高技術粉碎機。
1958年9月,某小島才拿到美國最先進的響尾蛇空空導彈,就故意引誘我軍機參戰,試圖依賴這款新導彈蹭戰績。奈何點子背,戰績沒撈到什麽,這種先進的空空導彈還被我們完好無損的搞到了手。
“那麽先進的玩意,沒話說,仿制呗。”1958年10月3日起,我國開始解剖分析仿制這款導彈,並命名爲“55號”工程。奈何當時總體的科研底子太薄,就算我們測繪和分析了實物,制定了自己的施工圖紙和各種技術文件,仿制的導彈還是沒能搞出來。
甚至于我們搞到了幾枚完整的實彈,在測繪解析階段把導彈拆成了零碎(如上圖),事後也很難按原樣還原,科研底子弱呀,缺人才呀,就是當時的現狀。
這一狀況直到1970年後才有明顯改善,我們不只能拆裝備,還能裝回去了,甚至經過我們修繕後的裝備還能正常使用。
從60年代起美國開始深度介入越南戰爭,美國新銳的“火蜂”無人偵察機曾經多次非法入侵我國領空。中美空軍的較量由此展開,我空軍先是于1964年11月15日首開擊落“火蜂”無人機的記錄,後面陸續擊落了該型無人機20架。
戰局比較吃緊的美國于1970年2月份又投放了一架“火蜂”無人機,當時這架順著“胡志明小道”的線路流竄到我國的“火蜂”無人機有個比較有趣的細節。
該機被我軍的一架殲-6戰機打中了尾錐整流罩,這位置當時已被美國設計師拿來放助降傘了,于是“火蜂”無人機直接空中開傘,並且完整的著地。我們第一次品相完整的拿到“火蜂”無人機(上圖),並于當年9月18日進行了修複後的投放試飛試驗,並且取得完美成功。
讀到這裏,很多讀者也許會說,“無人機比較小,技術難度也不大,還是顯不出我們的進步呀”?那赤劍在這裏再加一個同時期的故事吧,這次的主角絕對是個大家夥。
1971年12月19日,巴基斯坦的一架波音707客機在我國上空發生故障,只能緊急迫降,沒成想迫降時又發生事故,損毀比較嚴重,巴基斯坦認爲該機已無修複的必要,在我們的爭取下,巴基斯坦方面大方的把損毀的波音707送給了我們。
當時我們正准備自己搞運-10,聽聞這消息,一大堆負責設計制造運10的工程人員喜出望外,連夜趕到某地做起了詳盡的考察。當時我們的工程技術人員別說造大飛機了,見都沒見過大飛機,能有這樣一款較爲先進的客機做參照物,簡直就是正犯瞌睡,就有人送來了枕頭的美事。
此後我們的運-10大飛機進度突飛猛進,1年後通過了總體設計方案,5年後完成了全部圖紙設計,9年後實現了首飛成功,要知道運-10可是1970年才下達的研制任務呀,進度真是快得驚人。
當時的國人已經是小玩意看一眼就懷孕,大家夥能搞到樣品,消化吸收下一樣能原樣制造出來。
但是當時運-10項目的高歌猛進,直接導致了我國在研的新型戰略轟炸機,轟-8的下馬。
70年代我們國家實在不寬裕,沒有足夠的財力支撐兩款大型飛機的研制,只能“先民後軍”“先搞成難度較小,比較有把握成功的運-10,再技術溢出搞我軍新型戰略轟炸機”。
當時國際形勢風雲變幻,美蘇都和我們不太對盤,轟-8就是那時候(1973年8月)提出的具體設計方案,轟-8大家可以通俗的理解爲我國轟-6轟炸機的放大改進版。
爲求穩妥,西飛先改了一架轟-6來試手。該轟-6改最大的特點是換裝了4台“斯貝”渦扇發動機。
我們當時的改裝想法也很樸實,新搞的轟-8肯定比轟-6更重更大,航程更遠,爲了實現以上指標,機體放大容易,發動機的推力也不能落後,如果發動機推力不夠,只能靠數量來湊了。
如果我們熟悉的轟-6都不能成功從雙發改成4發,按照我們當時發動機及飛機制造工業的基礎,搞轟-8基本沒戲。如果能改裝成功,把這布局移植到放大版的轟-6身上,轟-8這事還是有盼頭的。
1978年1月換裝了4台發動機的轟-6成功首飛(上圖),我國稱之爲轟-6I,大家可以把它理解爲轟-6的大改或者是轟-8技術的先行機都可以。
該機在換了4台油耗更小的“斯貝”渦扇發動機以後,我們發現航程及作戰半徑居然比原版的轟-6提高了近5成,分別達到8000公裏及5000公裏。起降性能有所改善不說,最大爬升率提升更明顯(提高了6成),而載彈量則很直接的翻了一番。
航程,載彈量及作戰半徑的急劇提升,爲我們搞轟-8能實現設計指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畢竟4發就達到了8000公裏的航程,換成6發,在氣動布局不大改的情況下,我們的航程妥妥的能過萬呀。關鍵動力充沛,機體也夠大,載彈量肯定還能跟著提升。
4發的轟-6I基本能達到美國B-47轟炸機的水平,真正裝了6發的魔改轟-6(也就是我們要搞的轟-8)基本能追平B-52及圖-95轟炸機的水平。畢竟這家夥設計指標是航程11000公裏,載彈量18噸,當然在最大航程,最大起飛重量等指標上還是和外軍有差距,但是比起未改進過的白板級轟-6來說,轟-8這近乎翻了一翻的數據簡直就是太逆天了。
當時爲求技術穩妥,在轟-6基礎上僅僅改過翼下發動機布局的4發版轟-6成了轟-8的主方案。只有我們娴熟掌握了轟-8的全部技術後,才會一步躍進到6發且放大機體的備用方案來。
轟-8的主方案和備用方案的技術難度呈階梯上升,我們決定采用小步快跑思路來造轟-8。巧合的是轟-8的這一發展曆程居然和我軍的殲-8極其相似。機體放大,單發變雙發的殲-8Ⅰ就像4發轟-8方案,盡量開始別大改蘇系機的成熟布局。
在殲-8Ⅰ技術妥當後,大改氣動布局,把源自米格-21的機頭進氣改爲兩側進氣,兩側進氣的殲-8Ⅱ和6發放大機體的轟-8才是當時我國技術水平所能達到的技術極致。
當時爲了提高轟-8的攻擊力,我們甚至打起了蘇制AS-5空地導彈的主意,並且在1978年從埃及搞來了10枚。這款導彈是埃及圖-16轟炸機的“禦用”空對地/艦導彈,蘇聯出口圖-16順道給的埃及,我們一直很眼饞。
1974年後蘇聯和埃及交惡,埃及一大票蘇聯援助的主戰武器難以自行維護且缺乏零配件,只能傻傻的癱在沙地裏。還好埃及方面及時找到了我們,以米格-23戰機,BMP-1步戰車,AS-5導彈等先進武器爲代價,換得了我們的技術維護及零配件供應。
這一波交換,使我們轟-8的攻擊距離延伸了100多公裏,並且擁有了可觀的防區外攻擊能力,極大增強了轟-8的威懾力。要知道AS-5空艦/地導彈(上圖)蘇聯也是1966年服役的,僅僅暖在手上12年,這款最大射程180公裏,能以1.2倍音速飛行的先進導彈就被我們搞到手了,要知道當時我軍所有主戰的反艦導彈都還是亞音速的,射程沒那麽遠,彈頭威力也沒這款導彈那麽大。
可惜最後我們的轟-8戰略轟戰機讓位于運-10,而發動機及安全性仍然要拼命砸錢的運-10項目則在80年代又讓位于“863”計劃。
據當時的人回憶,當時的情況是有“神舟”飛天就沒運10,要運10就沒“神舟”,錢具體是投航空還是航天大家爭論得很激烈。80年代實在是小錢錢緊張呀,錢寬裕,小孩子才做選擇,轟-8,運-10,“神舟”我們都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選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相當投入的前提下,優秀的中國人得把目光放得長遠點,才能不被一時迷霧遮蔽了眼睛,畢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
“樹人,搞教育,這個民族才會有希望”
“先易後難,先民後軍,寓軍于民,解放生産力,這個國家才有盼頭”
“航天這個高精尖項目,不只關乎國計民生,技術溢出還既能反哺于民,我們這代人總要拼一把,爲子孫後代留下點什麽”
和三哥比,我們正是由于目光放得足夠遠,腳下又能一步又一步的邁出堅實的腳印,才走到了今天。
人生就短短幾十年,有什麽東西能證明你來過這世界麽?只有作品!不論是運-10,“神舟”,殲-8,還是轟-8,都證明了曾有一群熱血的,愛國的,年輕的,聰慧的中國人爲這個國家更強盛更安全而努力拼搏過。“科技強軍,産業報國”此生無悔。(本文完)
PS:附上轟-8轟炸機的部分數據,機長48.5米,機高13.85米,翼展46.47米,空重65噸,最大起飛重量163噸,最大升限140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