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當傅詠涵(23歲)告訴家人她被美國哈佛大學錄取時,不識字的外婆問她的第一句話是:“(大學)在哪裏?(學費)多少錢?”
今年從哈佛大學社會人類學和東亞研究專業畢業,目前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攻讀東南亞研究碩士學位的傅詠涵,成爲2021年羅德獎學金(Rhodes Scholarship)本地得主,將于明年10月到牛津大學修讀人類學博士學位,研究移民和公民權利。
傅詠涵是崇福學校、萊佛士女中和萊佛士書院(高中部)校友,她以流利華語受訪時笑說:“得到獎學金很開心,至少經濟上不用擔心了。”
于1902年設立的羅德獎學金在國際久負盛名,每年會有一名新加坡籍學子獲全額獎學金到牛津大學修讀研究生課程。
傅詠涵平日非常關注本地社會問題,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學生運營的《新加坡政策雜志》(Singapore Policy Journal)主編。本科期間在波士頓教中國新移民英語的經曆,則讓她對移民産生濃厚興趣。“同是移民,我們的經驗卻很不一樣。我是新加坡人,大學時輔修種族、移民與權利相關課程,自然把目光放在本地。”
疫情初期,傅詠涵收到本地客工朋友簡訊,表示所在客工宿舍缺少口罩等防疫用品。加上當時有國人指責客工不衛生導致疫情擴散,義憤填膺的她一邊和義工籌集物資,一邊積極投書媒體爲客工發聲。
“我們常常忽略客工的生活體驗,但他們也有權利發聲。‘客工詩人’紮基爾(Zakir Hossain Khokan)是我的榜樣之一,我們正合作准備出版一本記錄客工詩人故事的書。”
學成後擬加入非政府組織 再返新回歸學術界
傅詠涵打算學成後加入其他國家的非政府組織,研究移民政策,過後再回國回歸學術界。“世界上移民有很多種,有的有錢就能買到護照,有的會是氣候難民。希望日後能幫助我國重新探討移民政策,作出貢獻。”
最早期的新加坡籍羅德獎學金得主包括新加坡體育理事會首任主席陳英梁博士,以及我國上世紀70年代的遊泳健將陳傳興。羅德獎學金曾于2006年起因資金不足而停止開放給新加坡人申請,直到2018年得到APS資産管理公司400萬英鎊(時約738萬新元)捐款後,重新開放申請。APS資産管理公司執行主席林雙吉是羅德獎學金得主,也是我國前交通部長。曾獲頒羅德獎學金的新加坡人還包括工人黨前議員陳碩茂,以及曆史學者覃炳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