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政策研究所的調查發現,年長者以及一房至三房式組屋居民這兩個群體,更容易落入錯誤信息的陷阱。
李思敏 報道
假信息以假亂真的手法五花八門,容易讓人防不勝防。本地一項調查顯示,每10人中有近六人常接觸並相信以文字或圖片形式呈現的假信息。
當中,年長者以及一房至三房式組屋居民這兩個群體,更容易落入錯誤信息的陷阱。
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政策研究所(IPS)針對2000多名公民和永久居民展開調查,了解他們對媒體的信任,以及是否具備辨別真假信息的能力。
調查結果顯示,在傳統媒體當中,電視是受訪者最常用來獲取新聞的渠道,也是他們最信任的媒介,有74%認爲電視“值得信賴”或“非常值得信賴”。
對其他媒體的信任依序爲報紙(70.1%)、廣播(67.6%)和新加坡主流媒體的網站(61.6%)。
至于非傳統媒體,盡管面簿和WhatsApp等社交媒體和通訊平台享有極高的使用率,但受訪者對這兩種平台的信任度非常低,分別只有9.4%和8.8%。
WhatsApp等通訊平台
是散播假信息最常用渠道
調查報告指出,這是因爲這些平台上的信息常以諷刺,或是網絡上迅速傳播的“表情包”圖像與視頻等方式呈現,欠缺嚴謹和客觀性。“另一個原因是,隨著大量的媒體報道和政府發出的提醒,更多公衆意識到假信息在這些平台散播的普遍性。”
另有近六成受訪者反映,會經常接觸並相信以文字或圖片形式呈現的假信息。
散播假信息最常用的渠道則是WhatsApp等通訊平台。其他還包括社交媒體平台、只在網絡運作的本地新聞網站或博客以及論壇等。
至于爲何會轉發假信息,將近八成(79%)受訪者反映,會因爲收到的信息看起來非常重要而選擇轉發或分享。
另有七成(70.4%)會在收到親朋好友的信息後,基于對他們的信任,不假思索就轉發出去。也有58.8%會因爲信息既新鮮又吸睛而選擇轉發。
爲了更好地評估受訪者辨別假信息的能力,研究團隊對一則主流媒體的新聞報道“動了手腳”,包括篡改網址和標題,但保留了媒體標識。
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三分之二誤信這則新聞。約68%說是因爲新聞來源是知名媒體,40.6%指報道看似合理,另有14.6%因看到有作者署名而相信該報道。
至于沒有上當的受訪者中,約73%發現網址看似可疑,其他原因還包括使用過多標點符號和大寫(52.9%),以及可疑的作者署名(30.5%)。
團隊進一步研究調查結果後發現,不少60歲以上的年長者相信這則新聞,反映了該群體更容易落入錯誤信息的陷阱。
調查也發現,住在組屋,尤其是一、二及三房式組屋單位的居民,比私宅住戶更容易相信假新聞。
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助理吳澤松指出,根據新聞來源辨別信息真假固然重要,但不能單靠這個方式,尤其因爲刻意模仿可靠新聞來源,是有心人士在散播假信息時常用的策略。
“調查結果也清楚反映,雖然一些人學會如何辨別假信息,但有關的教育宣導工作仍有待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