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崎岖險峻的山路上,人迹罕至的景區裏,一雙可靠舒適的徒步鞋不可或缺。什麽樣的鞋最適合三季徒步呢?
一提起徒步鞋,估計絕大部分小白驢友腦海中浮現出的不是
就是
然而在超輕大旗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背包客放棄了沉重的皮靴而改穿輕便的越野跑鞋徒步了,這是爲什麽呢?
徒步靴 VS. 越野跑鞋(HIKING BOOTS VS. TRAIL RUNNERS)
重量(Weight)
新西蘭著名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爵士在1953年完成人類記錄中第一次成功登頂珠峰後,曾留言“腳上一磅等于背上五磅¹”。之后,包括美国陆军在内的多项研究都得出类似的结论:脚上负重远比躯体负重更消耗体力。著名背包大神安德鲁·斯科卡在2012年Talks at Google的演講中“腳上的重量增加一倍,相當于背上的重量增加六倍²”的说法,就来源于此。
沉重的徒步靴對體力的消耗是高昂的。
防水性和透濕性(Waterproofness and Breathability)
防水的徒步靴並不能保證雙腳不濕。首先,防水的面料不排汗,長途行走雙腳走遲早會被汗濕;其次,無論是下雨還是涉溪,水會沿著腿從鞋口,或者從鞋舌兩邊滲入鞋內。而防水的徒步靴一旦內部浸濕卻又很難幹。
越野跑鞋雖然不怎麽防水,但透濕性很強,三季中長途線路徒步這比防水性更重要,因爲即便濕透了,只要不是在冬季或是雪地,走著走著它自己就會幹了!
腳踝支撐(Ankle Support)
崴腳是戶外徒步最常見的外傷,也是驢友最擔心的事故之一,但是“靴子的高幫可以有效防止崴腳”卻不過是廠家的宣傳。研究表明,預防崴腳的最佳方式是通過運動,提高兩踝的力量和靈活度,而沉重的徒步靴會加速雙腿雙腳疲乏,變得更笨拙,反而更容易受傷。這不是說高幫一點兒用也沒有,而是說廠家的宣傳是帶了水分的。
大底(Outsole)
因爲其醒目的黃色八角標志,Vibram橡膠鞋底在國內被稱爲“黃金大底”,是很多驢友選徒步鞋的硬性指標。
Vibram橡膠大底
但Vibram的鞋底種類繁多,單是山野(戶外)系列就有攀岩(Freeclimbing)、攀登(Approach)、登山(Mountaineering)、徒步和遠足(Trekking & Hiking)和越野跑(Trail Running)等五種,其質地、彈性、硬度等都各自不同,從而擁有不同的耐磨性和防滑性。
Vibram各類戶外大底
橡膠鞋底的耐磨性和防滑性是互相矛盾的。更堅硬的鞋底有更好的耐磨性,在有尖銳碎石的步道上,對腳底的保護也越好,然而同時,防滑性也就越差;反過來,更柔軟的鞋底有更好的抓地力,在濕滑的平面上更容易保持平衡,然而同時,耐磨性也就越差,或者說,會更早報廢。
一般來說,不同的鞋適合不同的步道。比如,中國北方的植被貧瘠,山野路徑裏往往堆滿了碎石,硌腳也容易崴腳,理論上還是硬底的徒步靴更合適些。然而,山區天氣往往變化多端,硬橡膠鞋底在沾水的山石上會打滑,容易摔跤受傷,就算沒事,膝蓋、腳踝等下肢關節和腿部、腳部的肌肉也會因爲要持續保持身體平衡而處于持續緊張的狀態,從而遭受過多的壓力而受損。
越野跑鞋大底
建議
所以,除非是身高體重的驢友,肩負20公斤以上的重裝的背包,同時還能確定途中無雨,對于絕大多數的三季徒步,尤其是超輕徒步,我會推薦輕便、靈活、舒適、便宜的越野跑鞋或輕量徒步鞋。
徒步鞋的其他特色
運動鞋的結構
選購徒步用鞋時,除了重量、大底外,還要注意以下幾個部位。
鞋尖(Toe Cap/Rand)
鞋尖的一塊橡膠緩沖,以減少無意中踢到硬物(岩石或樹木)時腳趾遭受的沖擊。輕量的鞋往往只有一小塊保護大腳趾和二腳趾,但也有品類會將橡膠拉寬,以保護所有的腳趾。
套頭(Toe Box)
套頭是鞋包裹腳趾的部位。腳在長時間步行後會有一定的腫脹,傳統的尖窄套頭會對腳趾、跖球以及腳趾之間造成擠壓,平寬的套頭才更符合人體工程學。
鞋舌(Tongue)
封口鞋舌指的是鞋舌兩側各有一小塊面料和鞋體之間相連,這個設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步道上的小顆粒物侵入鞋內。
零落差(Zero Drop)
大多數跑鞋會略微墊高後跟,本意是讓全身微向前傾,增加一股沖力。然而一部分長跑愛好者卻發現,墊高的後跟會對腳前掌和膝蓋形成了更大的壓力,造成更多的損傷。
零落差的跑鞋,後跟和前掌與地面的高度相等,跑步時同時著地,著力點在腳心,沖擊力能相對均勻分散,體驗和光腳最爲接近,或者說,更自然。
不過,如果已經習慣了後跟墊高的跑鞋,換成零落差鞋需要一段適應期。
層高(Stack Height)
層高指的是腳底到地面,包括內底(insole)、夾底(midsole)和大底(outsole)三層鞋底的總高度,主要用來衡量鞋底的緩沖效果。通常來說,層高在10-20mm之間的屬于較薄型,緩沖效果較弱,最接近赤足的體驗;而層高30mm以上的則屬于較厚型,緩沖效果較強,但增加的高度會降低鞋的穩定性,對身材不是特別高大的人尤其明顯;層高在20-30mm之間的屬于適中型,既有一定的緩沖效果,也不容易導致身體失衡。
層高
綁腳圈(Gaiter Trap)
步道上的砂石、枝葉等小顆粒物,很容易從鞋口落入鞋內,尤其是低幫的徒步鞋,如果不及時處理,就會造成水泡。在鞋上罩上輕便透氣的綁腳,比如Dirty Girl Gaiters,就能有效地防止這個問題。
綁腳在北美背包客中非常普遍,以致部分新一代的戶外鞋會爲其設計專門的固定裝置,Gaiter Trap。
綁腳圈
總結
選購戶外用鞋要注意以下幾個特征:
舒適性(Comfort)
一雙鞋是否舒適,首先取決于其設計是否合腳,其次是重量是否夠輕。
不同的公司使用不同的腳模,不同的分類選擇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系列側重不同的特色,適合一個人的鞋未必就適合另一個人——腳寬的人選擇較窄的鞋會壓腳,腳窄的人選擇過寬的鞋容易出水泡。
一般來說,單只的越野跑鞋在300g以內,而低幫、不防水的徒步鞋則要重上50至100g。
抓地力(Grip)
在戶外,一雙鞋的抓地力的重要可能僅次于其是否舒適合腳。鞋的抓地力主要來自鞋底大底橡膠的黏性和顆粒大爪的設計:黏性強的橡膠摩擦力更強,足夠深的大爪更吃土,而紋路設計好的鞋底更容易應對不同的地面。
緩沖性和穩定性(Cushioning and Stability)
戶外鞋的緩沖性主要指的是鞋底的材料和層高是否能保護腳板在踩到步道上凸起的尖石時不至于受傷。但如果鞋底層高過厚的話,卻又有可能造成站立、行走不穩。所以戶外鞋的中底和大底之間一般都會夾有一塊塑膠硬板,英文叫做shank,中文翻譯成“鐵心”。
跑鞋一般分爲三類,控制(motion control)、穩定(stability)和緩震(cushioned/neutral)。這裏穩定和緩震和上面說的鞋的性能是兩碼事,說的是鞋的支撐度,表現爲足跟穩定器的硬度、鞋身的扭曲性和彎曲性。控制系的鞋相對最硬也最重,其次是穩定系的鞋,主要針對雙腳內翻或扁平足的人士;而緩震系的鞋則最爲柔軟輕便,中部沒有堅韌的材料保持足弓形狀,適合足弓正常的人。
透氣性和防水性(Breathability and Waterproofness)
這個上面解釋過了,透濕好的鞋排汗、易幹,而防水的鞋一不透氣、二不易幹、三不輕便。
靈活度(Agility)
剛剛裹腳的鞋有更好的靈活性,更適合越野跑步或難度較高的步道。但是,遠距離多日的步行後,腳一般多少會有些腫脹,尤其是前掌應有預留的空間。
其他(Others)
緩沖性的另一部分指的是內底和中底的彈性,彈性適中的鞋可以緩解部分踝骨和膝蓋的壓力。
耐久性也是選鞋的一個標准,但對于戶外活動來說,重要性排在最末:越結實的鞋自然越重。一般來說,一雙越野跑鞋最多能堅持800公裏,而一雙中幫的皮靴可能能走2000公裏甚至更遠,但也要重上一到兩倍。戶外環境不僅考驗人,也考驗裝備,不要把自己的安全過多依賴在産品的質量上,該換鞋的時候就得換鞋。
最後(Last Words)
鞋這個東西最重要是要合腳,其次是要合路,和其他裝備一樣,你可以一款鞋走遍天下,不過那更多的是找罪受。至于品牌、款式、大小、顔色,這是個比衣物更私人的事兒,還是自己伸腳試試最好。
- 盡量在晚飯後去試鞋。白天的活動會令腳腫脹,這個時間試鞋能更容易找到實際合腳的號碼。有可能的話,不妨先走個5公裏再去試鞋。
- 帶上你預備穿的襪子,如果需要的話,包括襯襪,一起去試鞋。
- 盡量按照真實場景試鞋:換上徒步襪,系好鞋帶,走上幾圈。找一道樓梯或者斜坡,上下走幾步。平地走時,腳在鞋裏應覺得不緊不松;下坡或急停時,腳在鞋裏前搓應不超過半公分。
嶄新的鞋是不適合長途步行的,即便是號稱“無需磨合”的鞋,出發前也應試穿至少兩周,而且最好花點時間,背上全副背包,走幾個5公裏試鞋。只有這樣,才能讓腳更熟悉鞋的各種特點,找到更合適的姿勢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