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建屋局公布的2018年組屋住戶抽樣調查結果,逾四成年長住戶表示,必要時願意住進輔助生活設施,以獲取專業醫療和看護服務。
黃貝盈 報道
建屋發展局調查顯示,更多年長住戶傾向原地養老;若在日常生活上需要幫助,近半數年長住戶認爲,最好是能留在家中由家人或女傭照顧。
根據建屋局公布的2018年組屋住戶抽樣調查結果,逾四成年長住戶表示,必要時願意住進輔助生活設施,以獲取專業醫療和看護服務。
隨著人口老齡化,組屋區65歲及以上年長居民的占比逐漸提高,從2008年的9.8%增至2018年的16.5%。順應這一趨勢,我國本月正式推出首批采用輔助生活概念的社區關愛組屋,爲年長者提供結合住宅和看護模式的全新住房選項。
文告指出,2018年有約86%年長住戶希望在目前的組屋養老,比2013年高出六個百分點。這是因爲他們覺得在自家單位住得很舒服,或是曾和家人在單位裏留下美好回憶。
年長住戶對各自的組屋也非常滿意,94.7%受訪者認爲自家單位物有所值,多數人選擇的原因是負擔得起購屋價格,而且單位這些年來有所升值。一些年長住戶也認爲自家單位地點好,靠近各類設施。
組屋住戶組成方面,除了人口老齡化現象,兩代或多代同堂住戶占比有所減少,但逾86%住戶仍由核心家庭或大家庭組成。
獨居住戶占比越來越高
獨居住戶的占比則越來越高,從2008年的8.0%增至2018年的11.9%,主要是年長者和單身者。建屋局指出,這是因爲我國人口老齡化,加上該局早前已放寬政策,讓單身者也能購買新的二房式單位。
盡管有更多住戶獨居,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恩賜受訪時說,獨居並不一定意味著與社會隔絕。“我認爲理想的社會結構是人們能與他人維持一定程度的牢固聯系,也能置身于一個相互關懷與支持的網絡。”
另一方面,就家庭關系而言,育有年幼孩子的家庭仍特別重視住在父母附近。與父母同住或住在父母附近的較年輕已婚子女占比維持在近六成。
相較2013年的42.8%,住得離父母很近或在鄰近組屋區的較年輕已婚子女增至2018年的44.9%。住在已婚子女附近的年長居民占比,也在同時期增加5.6個百分點,達43.5%。不過,同住一個屋檐下的大家庭則減少。
調查也發現,住得靠近的父母和已婚子女之間更常互相探望,約81.2%住得離父母很近的較年輕已婚子女,至少會每周一次和父母互相探望。這個比率在住得較遠的子女當中只有63%。
鑒于近距離居住有助于促進家庭互動、看顧和支持,建屋局表示,將繼續推行已婚子女優先計劃和年長者優先計劃等,協助有意同住或住得靠近的大家庭。
爲了解年輕情侶和家庭的期望,政府也將開展一系列對話,邀請參與者分享對婚姻和育兒的想法,以及這些想法是否因冠病而有所改變。這將有助政府加強爲家庭提供的支持。
85%組屋住戶認爲“屋”有所值
2018年有約85%組屋住戶認爲自己的住家“屋”有所值,比2013年的90.3%跌了逾五個百分點。
建屋局受詢時指出,多數人認同自家單位物有所值的原因是購屋價格負擔得起、組屋這些年有增值以及地點方便。
建屋局說:“反映轉售組屋整體價格走勢的組屋轉售價格指數,可能會對居民評估自己的組屋有些影響,尤其是在組屋買賣中占了相當一部分的轉售組屋買家。”
對此,新加坡國立大學房地産與城市研究院副院長李乃佳博士說,受私宅降溫措施影響,組屋轉售價格指數在2013年至2018年間也緩慢下滑。
不過,指數反映的是整體價格走勢,每個地區受影響的程度不同,有些組屋只是價格上揚幅度縮小,有些坐落在舊組屋區、屋齡三四十年的組屋價格則出現比較明顯的貶值,因而難免會影響一些居民對“屋”有所值的看法。
此外,這段時期有關組屋隨著屋齡增長而貶值的討論相當熱烈,促使一些人改變對組屋的看法。
2018年,李顯龍總理在國慶群衆大會上公布的三項公共住房政策,包括擴大現有家居改進計劃、推出家居改進計劃2和自願提早重建計劃(VERS),回應了人們有關組屋屋契剩余價值的憂慮。
李乃佳說:“物有所值的‘值’也包含日後的升值空間,當然還是有85%受訪者認同組屋物有所值,只是這個比率的下滑反映出更多人比較不看好組屋的升值空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