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小時候不甚體會、不當回事,長大後卻感受至深。
各國應對冠病疫情的封鎖措施阻斷了許多遊子的歸家路。回家團圓,成了他們在辛醜牛年這個特殊的農曆新年裏,最樸實又奢侈的願望。華文媒體集團旗下zaobao.sg、《聯合早報》《聯合晚報》《新明日報》以及兩家電台UFM100.3和96.3好FM,與馬來西亞《星洲日報》聯手舉辦“好想回家過個年”活動,邀請與親人分隔兩地的讀者分享他們對親人的思念。
三位讀者憑著感人思鄉情獲選,得以將春節“愛心禮包”直接遞送給馬來西亞的親人,而親人也能同時把他們的愛心包裹寄送來新加坡,禮物交換全程由兩家新聞室協助達成。我們也通過采訪,了解這三位遊子過去一年的經曆與哀思。
雷伊珠:好想回家多陪伴父母
“新的一年,我想對家人說,你們的孫兒從踉踉跄跄長成會跑會跳的小壞蛋了;從嬰兒期的牙牙學語到現在會叫爺爺、公公與婆婆了。”
冠病疫情來襲,馬來西亞自從去年3月實施第一輪行動管制令,與丈夫和兩歲多的兒子在本地生活的雷伊珠(32歲,全職媽媽)已近一年沒能回家探望父母。她于是通過“好想回家過個年”活動,寫下上述的一段話。
雷伊珠年屆六旬的父母每天開著流動餐車,在馬六甲街頭售賣薄脆的面煎粿,40年來靠這門手藝,養大家裏四個孩子。
父母原本指望女兒畢業後能繼承家業,一度叛逆的雷伊珠卻選擇在2009年南下我國打工,又在這裏認識了來自怡保的丈夫,最終在這裏成家。
2019年,雷伊珠因懷孕回到家鄉養胎坐月,在娘家度過了16個月。
她受訪時分享,父母在她小時候忙著在外打拼,她不是由保姆帶著,就是上托兒所,缺少父母的陪伴,上學後的注意力又放在學業和朋友上。
直到生産前後的那段日子,她才真正地陪伴著父母,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
“兒子出生後,我感受到孩子給我父母帶來的快樂。爸爸有空就會騎著電單車帶孫子去兜風,享受迎風吹來的感覺。看著父母的生活,我也才體會到,父母真的老了。”
雷伊珠最大的遺憾是,疫情期間分隔兩地,她的父母無法看著孫兒成長。兒子久未與外公外婆親密接觸,漸漸對他們感到陌生,也不願在視頻通話時與長輩互動。
“回新加坡的頭三個月,兒子每次和公公婆婆視頻通話都會哭,因爲他不理解爲何看得到他們,卻摸不著。現在我覺得孩子已經認不得他們了。”
但長輩總想著孫兒,連寄送的禮物,也選擇了孫兒常喝的奶粉。雷伊珠則買了冬蟲草和紅棗,送給腿腳乏力、且需要洗腎的母親。
雷伊珠爲人母親後,更理解父母的付出與辛勞。她于是決定將父親的手藝傳承下去,打算今年4月在本地的小販中心開設面煎粿檔口。
“我爸叫它笑口包,因爲它對折起來,就像一個笑口,希望客人笑口常開。”
然而,對于這個傳統的華人家庭,愛又常藏在心裏口難開,雷伊珠在電話采訪中,難以說出她對父母的感情。
但她在投函短文中,字字句句都是真切的關愛。“回家後我想多陪伴你們,想把這一年的思念換來實際的相伴,帶你們吃吃喝喝,陪你們聊天,即使只能待在家也無所謂,就這樣享受家庭時光也是一種難得的幸福,我愛你們。”新春佳節,也是說“愛”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