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男人,用口罩改變了人類的防疫曆史。3月10日,這個男人成爲了谷歌塗鴉(Google Doodle)的主人公,他就是在110年前撲滅中國東北鼠疫,發明“伍氏口罩”的伍連德博士(1879-1960)。
3月10日的谷歌塗鴉紀念“鼠疫鬥士”伍連德142年誕辰。(取自谷歌)
伍氏口罩,也被後世廣泛認爲是N95口罩的前身。
伍連德,1879年3月10日出生在海峽殖民地的槟城,1896年獲英女皇獎學金,赴英國劍橋大學學醫,他也是劍橋大學第一位華人醫學畢業生。伍連德學成後在槟城行醫,後來受聘到天津陸軍軍醫學堂擔任副校長。
1910年至1911年間,中國東北發生嚴重的人傳人肺鼠疫,數萬居民染病死亡。時年31歲的伍連德臨危受命,北上以“東三省防疫全權總醫官”的身份,在短短四個月內把這場鼠疫控制下來,從此奠定了“鼠疫鬥士”的美名。
伍連德生于槟城,獲英女皇獎學金赴英國劍橋大學學醫。(取自ThinkChina)
從伍氏口罩到N95
1910年,中國東北的疫情沿著鐵路不斷擴散。由于醫療設施不足,當年的醫療人員只能借用客棧行醫。(取自ThinkChina)
伍氏口罩誕生在一個沒有抗生素,也沒有磺胺藥(Sulfonamide,抗菌藥物)的時代,人們甚至不相信是鼠疫作祟,因爲疫區的老鼠身上並沒有發現鼠疫杆菌。
但伍連德從病逝者身上發現了鼠疫杆菌之後,認定鼠疫正在通過空氣傳播,決定制作防疫口罩:剪裁紗布,折成雙層,然後在上下兩片紗布之間,夾上一塊消毒棉花。這就是伍氏口罩,特別厚,但是制作簡單、費用低廉。最終在1911年4月底,東北三省各地沒有再出現鼠疫病例。
伍氏口罩特別厚,但是制作簡單、費用低廉。(取自ThinkChina)
由于伍氏口罩是N95口罩的前身,人們在應對冠病疫情的口罩短缺時,也有人想到自己制作伍氏口罩。不過,兩者的過濾水平顯然不是一個檔次。
N95繼承了伍氏口罩的病菌過濾功能,但過濾的方法更加精密。口罩的過濾層運用了靜電吸引技術,吸附空氣中的大小顆粒,口罩可以過濾掉比0.1微米更小的顆粒。
美國杜克大學對14種常用口罩的測試顯示,N95口罩可將飛沫傳播減少到0.1%以下。(彭博社)
簡單來說,伍氏口罩是用棉花作爲過濾材料;而N95口罩的過濾材料是熔噴布。
不過熔噴布的生産具有很高的技術含量。“N95之父”是台裔美國材料科學家蔡秉燚,生産熔噴布的技術核心:熔噴與靜電充電就是在他的研究下成功突破難關。
伍連德在新馬的友誼
其實在東南亞一帶,伍連德與不少新馬華人建立了友誼,包括林文慶、宋旺相等華社名人。
伍連德見到林文慶妻子黃端瓊的妹妹黃淑瓊之後,也對她一見傾心,兩人後來在新加坡的美以美教堂舉辦了婚禮。
受到林文慶的影響,伍連德在槟城以及馬來亞各地參與推行社會改革運動,尤其是戒煙和禁鴉片運動。伍連德曾和林文慶及宋旺相合作,共同主編在新加坡出版的英文刊物《海峽華人雜志》。
1925年,伍連德在東北再度成家。夫人李淑貞祖籍廣東,生長在東北吉林,一直跟隨伍連德奔波,爲其育有五個子女。
1931年伍連德代表中國,參加于日內瓦舉行的國際聯盟會衛生委員會會議。當年7月伍連德返回中國途中在新加坡停留一天,在碼頭迎接他的是胡文虎等人,可見伍連德和新加坡富商胡文虎的親密關系。
1935年伍連德被提名爲諾貝爾醫學獎的候選人之一。1937年日本侵占中國,同年黃淑瓊因肺結核病逝,她和伍連德共育三子,先後離世。伍連德于是離開上海,回到他的出生地槟城。之後在怡保行醫,直到80歲才退休。
1960年,伍博士在槟城的新居中風去世,享年81歲。
文:卞和圖:白羽翔
一只愛生活、文藝範的小魚尾獅帶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領略小島深處那些鮮爲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旗下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