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力部昨天(3月16日)發布2020年勞動市場報告,去年新加坡的就業總人數減少16萬6600人,是20多年來最大幅度的萎縮! 其中,受到最大影響的是外籍員工,共有18萬1500人被裁退。
(圖源:Human Resources Online)
數據顯示,去年的平均居民失業率雖然從2019年的3.1%上升至4.1%,但仍低于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時的4.3%和2003年SARS非典時期的5.2%。
雖然整體就業人數減少,但是從去年底開始,居民就業複蘇趨勢好于預期, 與冠病疫情爆發之前相比,新加坡居民的就業人數稍微增加1萬4900人。
這一減一增,主要是因爲新加坡政府在疫情期間優先保障了國民的就業機會,因而外籍員工相對更容易被裁員。
(圖源:新加坡人力部)
我們來回顧一下2020年新加坡的嚴峻就業狀況:
第一季度失業率創過去十年最高,數據攀至2.4%,新加坡經濟面臨建國55年來最嚴重衰退。
第二季失業率再攀新高至2.9%,公民的失業率更高至4%,創下十年來最高。
隨著新加坡經濟逐步開放,第三季的居民就業率因此上升。不過,非居民就業人數持續減少,促使整體就業人數減少2萬6900人,但減幅比前一季的10萬3800人少了許多。
政府宣布5個財政預算案
撥款1000億幫助就業
針對疫情造成的就業恐慌,新加坡政府力挽狂瀾,在去年史無前例推出了5個財政預算案,耗資1000億幫助國人度過難關。
針對工作准證問題,新加坡政府一直在定期調控,過去五年中每增加一個外籍准證持有者就業,就有大約4個新加坡員工從事PMET(Professionals專業, Managers經理,Executives高管,Technicians技術)類工作。
去年8月,政府也推出了10億財政案幫助企業雇傭新加坡人才,提供技術培訓,幫助新加坡求職者提高素質,更好適應新工作的挑戰。
與此同時,新加坡政府進一步收緊外來人力政策。
今年3月3日,人力部宣布持有直系親屬證者(Dependent Pass),從5月1日起必須要有工作准證才能繼續留在新加坡工作。
這些DP持有者從5月起就要申請工作通行證(Work Pass)如就業准證(Employment Pass)、S准證或者工作准證(Work Permit),取代現有的同意書(Letter of Consent)。
對于自己創業的DP持有者,其生意必須要能帶動新加坡就業率,才可繼續經營。
至此,所有非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一定要在今年五月之前擁有工作准證才可以繼續留在新加坡工作。
人力部兩度調高就業准證薪金門檻
此外,人力部楊莉明部長透露,雇主要爲外籍白領員工申請就業准證,可能得付更高薪水,而且適用于中等技能外籍員工的審核條例預計也會更嚴格。
新加坡政府去年兩度調高就業准證的薪金門檻,目前申請EP就業准證的最低薪資是4500新幣,而金融行業的門檻更高,需要至少5000新幣。這意味著雇主未來需支付更高的薪金,才能爲外籍員工申請准證。
楊莉明部長也提到,目前S准證的最低薪金爲2500新幣,然而她提醒雇主做好心理准備,因爲當局在未來10年會不斷調整S准證。
(圖源:Pixabay) 擁有大學學曆者被裁員後最難再受聘
縱觀去年的就業市場報告,中學學曆以下員工的重返職場率是64.4%,而擁有大學學曆的員工重返職場時,只有60.2%在六個月內受聘。
低技能工作類,包括文員、銷售員與服務員等,最容易被裁員,但由于市場需求量大,他們也最容易再受聘。
而專業屬性高的專業人士、經理、執行人員與技師 (PMET) 最難找到新工作機會,所以重返職場率最低,僅爲59.3%。
女性更容易被裁員
但更快受聘
女性員工居多的藝術、娛樂與休閑業和零售業在疫情下遭受巨大影響。因此,去年的就業收據顯示女性自2017年來首次比男性更容易遭受裁員。
每1000名女性員工中有11.3人被裁員,而男性的裁員率則每千人10.9人。
但是,女性在短期內找到新工作的機會比男性來得高。去年有62.9% 的女性在六個月內受聘,而男性的比數則是 60.3%。
裁員“重災區”
2020年裁員報告指出,裁員的重災區竟然是批發貿易業,有高達3810人被裁退。
這波裁員潮也蔓延至藝術、娛樂和休閑業,以及航空運輸業,這些都是遭受疫情最嚴重影響業務的行業,他們被迫大幅度縮小業務和裁退部分員工。
去年12月
新加坡職缺增至5萬6500份
新加坡去年12月的職位空缺攀升至5萬6500份,是2019年3月以來最多的,這也反映了政府鼓勵招聘的措施所取得的成果。
但是,楊莉明部長指出,盡管就業市場形勢開始扭轉,但各種風險仍然存在,包括:全球邊境重開進展緩慢、雇傭補貼逐漸減少等,這些因素都會對新加坡企業帶來壓力。因此,就業市場的複蘇預料會是緩慢的,而且不同領域的複蘇情況不盡相同。
(圖源:楊莉明臉書)
對于新加坡今年的就業市場前景,人力部指出,貿易相關的服務行業、制造業等外向型領域,預料將因國外需求回升而增長。至于資訊通信、金融與保險服務業,預料也會繼續穩定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