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們迎來了祖國建立的70周年,而在這片大陸的最南端,新加坡也迎來了“單飛”的200周年,而有個問題同樣困擾了我國人很多年,那就是華人占絕大多數人口的新加坡,官方第一語言爲何不是漢語,而是英語?
先說身爲東南亞國家的新加坡共和國,爲什麽是用英語來做官方第一語言的。
新加坡原屬馬來半島的柔佛王國,原住民主要還是馬來人。1819年,也就是有著“印度女王”之稱的日不落帝國維多利亞女王出生當年,不列顛東印度公司的雇員托馬斯·史丹福·萊佛士爵士(英屬牙買加人)代表帝國登陸新加坡,開啓了英治時期。1824年,柔佛王國正式簽署條約將新加坡割讓,于是淪爲了英國的殖民地。那個時代,日不落的世紀,身爲英國的殖民地,不給你強制普及英語,你自己平日裏也得經常用到吧。
直到1942年,日本人又從英國人手中搶走了新加坡的控制權,開啓了短暫的日治時期。而在1945年,也就是日本在占領新加坡全境的3年後,就宣布戰敗,全員退出了。我們從韓劇和台劇中能感受到,台灣人和韓國人口語中時常引用日語。可新加坡不一樣,畢竟日本人控制的時間非常短,所以對英語的地位根本造成不了什麽影響。
要知道此前123年,英語一直是新加坡的官方語言。在此期間,不僅是新加坡內外的馬來人,還有南方清人、印度人、泰人、亞美尼亞人、猶太人等外國人,若要長期生活在新加坡,當然得把英語給學會了。此後,也是一樣。
再來說漢語。可在此之前,我想還是得先明確問題中的關鍵詞——漢語。首先,漢語可以是一個大概念,它包括了所有漢人的母語,卻時常會被用來特指普通話。
衆所周知,在560多萬的新加坡人口中,華人占了75%左右,其次是13%的馬來族和9%的印度裔,最後才是極少數的歐亞混血與其他種族。從這份數據上來說,將普通話設爲官方第一語言似乎的確挺省事。當然,我們前面提到過了,漢語不完全等同于普通話。這裏先來看一段引用(摘自之前的文章:《天天向上》最新亮點溫州話,而99%的溫州人竟都對其不夠了解):
高中時同寢室的十來個同學來自各個鎮子,持有不同的方言,總會有使用同一方言的同學用他們的方言講話,這讓其他同學實在費解。這也就算了,就怕你分到一個除了你自己都講同一種方言的寢室,那簡直不用跟另外9個人溝通了!日常生活中你就是個另類,他們只有跟你說話時才特地來幾句普通話!不同方言的人之間還是存在很多的不體諒,簡單來講是真的沒有共同語言,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地域歧視等矛盾。對了,其實大多溫州人也說不清溫州究竟有幾種方言,我甚至區分不出陌生人講的是溫州話還是蠻話,對方也聽不出我講的是閩南話還是畲客話。
(可在文末閱讀原文處找到該引用的知乎連結)
相信廣大南方尤其是那些南方沿海的朋友,一般情況下大家平時都是用當地方言來溝通,除非像是廣州、深圳、杭州、甯波這種外來人口多到離譜的大城市的主城區。六十年代之前出生的南方人,除了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那一小部分,甚至大多都無法說一段流利的普通話,這正是因爲廣大南方地區是在七八十年代才真正意義上被推廣到了普通話。
正如現在才在國內被我們熟知的垃圾分類政策,其實很早以前就已經提出甚至推廣了,可這跟普及完全是兩碼事。平時有注意的話我們會發現,各類垃圾箱一直就是無處不在,但是誰也沒有真正把這種生活習慣當回事。今年垃圾分類的推廣力度是要達到普及的結果,因此短時間內會出現這麽多的不適應,而十年後、二十年後的青少年卻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這就是先入爲主。你能想像南方人的父輩、祖輩上學時,語文老師還是用方言念課文的嗎?
是的,是我們這些青少年、中年人所謂的順口的普通話,對于相當多的南方老年人而言,很可能還只是停留在大概能聽懂的層面上,更何況那些連繁體字簡化都未正式經曆過的新加坡華人?關于這點,新加坡華人書寫方式上至今還處于簡繁混用的局面,很多人可以直接用方言對應著書寫,反之,對著中文也能直接用方言念。
況且,現代大多南方年輕人雖然都會講普通話,可普通話並不見得就是他們的第一母語,不少90後還是上小學時才開始學普通話的。千萬不要認爲如今普通話普及得這麽完善,南方的方言沒有什麽存在感,我們從香港影視劇都用粵語口型來對這一現象就足以體會一二了吧。據說來自廣州的康有爲,進京面聖,皇帝還需要備個翻譯,大學問家都尚且如此呢。
說回新加坡。你現在所看到的華人都在講普通話,你也就誤以爲新加坡那麽多華人平時都在講普通話,于是你才會疑惑爲什麽不將普通話設爲官方第一語言。我們還是得看看對方的國情,才能有定論。
新加坡華人中,祖籍爲福建的就占了四成,而祖籍爲廣東、海南、浙江的也接近四成,另外兩成大多也是來自我國南方各省份。這些華人大多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已經移民過去了,華人又是出了名的習慣抱團取暖,身在外地的同鄉們會有組織性地生活在一個圈子裏,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不就是這麽來的嘛。
這也就意味著,華人帶去了自己的母語投入日常的使用,也就是各種類型的閩語、粵語、瓊語、南部吳語,甚至還存在更多種類的南方方言,並且他們對後來以北京官話爲基准而推出的普通話並沒多少感情。也就是說,大多新加坡華人第一母語也不是普通話,甚至不會說那也是正常。
這裏順便爆個冷門,新加坡的印度裔中泰米爾族還偏多呢,泰米爾語的使用頻率比印地語還高,兩者分屬達羅毗荼語系和印歐語系,可以說是毫無關聯。
我國有我國的多元性,新加坡也有新加坡的多元性。漢族占了我國總人口的92%,尚且都在事事考慮到另外55個少數民族的感受,更何況新加坡非華人的成分多達25%啊,不太會說普通話的更是占了大多數。200年來,這一波又一波的外來人口,無論來自哪個民族、持有哪種母語,都在尊重官方入鄉隨俗,學習英語。
總而言之,漢語中的普通話並非大多新加坡華人的母語,華人族群也是後來才加入新加坡的,而英語作爲官方語言卻已經滿2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