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Singapore)地處東南亞,總面積僅有710平方公裏,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之一,被稱爲“小紅點”。盡管面積不大,新加坡卻憑其自由貿易經濟,高效勞動力和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爲亞洲最富有的國家之一。新加坡的交通網絡非常發達,前往每個景點都非常方便。城中的博物館,景點古迹,購物中心和美食距離都非常近,如果你不怕日曬的話,大部分地方都可以步行到達。
新加坡被稱爲“獅城”源于一個傳說。相傳,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出海巡視,突然海上起霧並刮起風暴。王子于隨從將船上各種物品丟入海中都無法穩定船只,情急之下王子丟下王冠,風暴奇迹般地突然平息,霧氣消散之後此島出現。登島之後,看見一頭獅子,他認爲是好兆頭,決定建設這個地方,並給島嶼取名“新加坡拉”(Singapura,梵語中“新加”是獅子的意思,而“坡拉”則意爲城市)。
當地人生活
新加坡人同許多大都市的人們一樣,對陌生遊客比較熱情,大部分新加坡人爲人樸實單純,對人沒有心計,而遊客應該尊重當地法規,不要在公共場所亂丟垃圾,抽煙。如果要向當地人問路,不要抱太大的期望,因爲大部分新加坡人的方向感都不太好,特別當你問中文路名時他們可能也不知道在哪裏,所以在問路時盡量使用英文地名或者路名比較好。
信仰與禁忌
新加坡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每個種族的宗族和信仰都不太一樣。所以盡量多尊重其他種族的習慣,也不要隨意批評其他種族,有可能會觸犯新加坡的法律。
馬來人信奉伊斯蘭教,所以在馬來餐廳、清真寺,請尊重伊斯蘭教的習俗。比如說在食閣吃飯,注意有些檔口是清真(Halal),就不要去點豬肉類食物;去清真寺參觀,要把鞋子脫在外面,並且按要求穿戴長袍、頭巾。
在印度教寺廟參觀,也要把鞋子脫在外面。有些印度教寺廟不允許拍照,請注意看門口的提示牌。
新加坡曆史
新加坡的現代曆史起源于1819年英國人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並將其建設成大英帝國的重要港口。1942年日軍入侵新加坡,對這座島嶼進行了殘酷的統治,殺害了大量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1945年戰爭結束之後,英國重新獲得了對新加坡的統治。新加坡渴望加入馬來西亞聯合邦並在1963年和馬來西亞一起建立馬來西亞聯邦,然而最後新加坡因政治理念不符而選擇脫離聯邦,新加坡在1965年8月9日成爲獨立的共和國。
1959年,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贏得了選舉,他本人成爲新加坡第一任總理。盡管當時新加坡環境惡劣、住房不足、失業率高,但李光耀仍然大膽推行工業化進程。到20世紀90年代,新加坡進入了世界最繁榮的國家之列,與當時的香港、台灣、韓國並稱爲“亞洲四小龍”。
新加坡文化
由于人口結構非常多元,所以新加坡的節日有不同國家和民族的特色,比如中國、穆斯林、印度、以及基督教的節日。聖誕節等西方節日在新加坡也廣爲慶祝。此外,新加坡每年都舉辦無數的活動。比較出名的有新加坡美食節、新加坡太陽藝術節、F1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新加妝藝大遊行、世界美食峰會、新加坡珠寶節等等。
環境
新加坡是一個島國,也是一個城市國家。該國位于馬來半島南端,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峽與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隔,並以長堤相連于新馬兩岸之間。新加坡的國土除了本島之外,還包括周圍數島。新加坡很多地區都是填海産生,自1950年至今已經約有20%的國土面積由填海産生。
新加坡地處熱帶,爲赤道多雨氣候,長夏無冬,日溫差較小,年平均溫度在24-34攝氏度之間,雨水較多。此外,新加坡由于在數十年來市區發展迅速,
使全國皆受熱島效應影響下,平均溫度也比鄰近熱帶城市明顯更高。
新加坡語言
新加坡居民主要由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土生華人和歐亞人所組成。英語、華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是四種官方語言,幾乎所有的新加坡人都會說至少兩種語言。新加坡人日常都會講英文,新加坡式英語“Singlish”是新加坡人的身份標記,它混合了英語、馬來語、華語及印度語的詞彙。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新加坡人喜歡在英文句子後面加“Lah”、“Loh”等語助詞。
盡管新加坡的四種官方語言裏有中文,在機場、地鐵等公共場所都能看到中文,但切不可以認爲中文在新加坡就能通行。很多購物中心的通道標識、商品標識只有英文,因爲英語是新加坡的通用語言,方便四個族群的新加坡人進行溝通。如果看到對方長著一張中國人的臉,可以大膽用中文交談,在新加坡不會講英文沒有任何問題。新加坡華人大多會講中文,尤其是從事服務業行業的。但是新加坡華人的祖先大多來自廣東、福建、海南幾省,所以他們說的華語和普通話有些差別。比如說“燒水”,就是“熱水”;“五點三個字”,就是“5點15分”;“一起還錢”,就是“一起付賬”等等。
新加坡的路標
新加坡的路標,地標都十分清楚,每個路口都有路名。大部分標示 都是英文的,只有在市中心和大部分景點,路名會用中文標注的。所以在遊覽新加坡的時候,記得要帶一張中英對照的地圖。
眼看雙十一就要到啦,各位讀者粉絲們希望星耀小編准備什麽樣的禮物給大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