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巴拿馬和中國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巴拿馬共和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正式建立外交關係。至此TaiWan所謂的「邦交國」又少了一個。
巴拿馬總統巴雷拉在12日的講話中提到了,中巴兩國交往的歷史超過160年。這話聽起來稍稍有一點不符合常識,似乎中國被迫跟外國正式交往是1840年以後的事情了,而且大清的外交政策是「誰想要和我交往必須先打我一頓」,所以那時候交往的對象都是英、法、俄、德等傳統強國,這裡面好像也不應該包括名不見經傳的巴拿馬。那麼中巴交往的歷史超過160年,是怎麼算出來的呢?
我們都知道南美洲和北美洲中間是由一條狹長的陸地連在一起的,被稱為「中美地峽」,這其中最窄的位置就是巴拿馬。
巴拿馬原來是印第安部落聚居地,1501年成為西班牙殖民地,後來脫離西班牙殖民成為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的一個省,再後來大哥倫比亞共和國解體,巴拿馬就又變成了其中新格拉納達共和國的一個省。
暈了也沒關係,總之1903年,巴拿馬在美國的策動下獨立,才成為獨立的巴拿馬共和國。
巴拿馬運河,圖源網絡
中國與巴拿馬的「交往」確實很早,據史料記載最晚在十九世紀中期,也就是清道光年間就有中國人到過巴拿馬了。
中華民族是一個安土重遷的民族,沒事不愛出遠門兒,幹嘛要遠渡重洋的去巴拿馬呢?這就要說到臭名昭著的「豬仔貿易」了。
地理大發現以後,美洲逐漸淪為歐洲列強的殖民地,開發殖民地就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原住民印第安人性子太烈難以馴化為奴隸,加上天花等外來疾病的傳播使印第安人數量驟減,因此歐洲人開始從非洲販運黑奴到美洲充當勞動力。
到十九世紀中期,世界性的廢奴運動基本完成,而且當時的黑奴也不適宜從事技術工種,歐洲人的視線開始轉向華人。
華人人數眾多,而且吃苦耐勞,服從管理,被西方人認為是最好的勞工。十九世紀中期開始,奴隸販子們開始在中國東南沿海「招募」華工運往美洲,名為招募實際上是引誘拐騙加綁架。
由於當時的中國人都留辮子,被洋人戲稱為「豬尾巴」,所以販賣華工就被稱為「販豬仔」,而「豬仔貿易」途中由於惡劣的運輸條件,華人的死亡率絲毫不亞於黑奴的死亡率。
在南非,在礦場工作的中國勞工:早在18世紀中葉,好望角就出現了華工的面孔。1840年後,英法等列強開始從中國「出口」勞動力。他們被稱為「苦力」(英文「coolie」的音譯)。至1904年前後,契約華工(IndenturedLabor)替代了苦力的稱呼,但實質並未發生改變。1904年至1906年,南非德蘭士瓦共招募了華工63811名。他們大多來自中國北方的山東、河北等省,由於義和團、日俄戰爭,再加上連年的饑荒,使得生存無望的6萬多名華工踏上了前往好望角的不歸路
第一批華人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到達巴拿馬的。
華人在巴拿馬最早的工作就是修鐵路,當時還沒有巴拿馬運河,美國太平洋大鐵路也還沒修,如果海運想從北美洲西海岸到達東海岸需要繞過整個南美洲。
北美洲早期的殖民地主要集中在東海岸,1849年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最窄的中美地狹開始成為東海岸淘金者的必經之路。自此美國開始計劃在巴拿馬修建一條貫穿巴拿馬地峽溝通兩大洋的鐵路。
這條鐵路1850年動工,1855年通車,期間華工成為主要的苦役。鐵路竣工後美國又開始計劃在巴拿馬修建運河,於是又開始販運更多的華工到達巴拿馬。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世界上的重大歷史性工程幾乎都離不開華工的身影,除了巴拿馬的鐵路和運河,還有美國的太平洋鐵路,加拿大太平洋鐵路,俄國的西伯利亞大鐵路等。
在修築鐵路和運河的同時,一部分華工開始轉而在當地經商,並逐漸富裕起來。隨著清政府文明開化程度的加強,也開始逐漸意識到保護海外華僑的重要性。
清政府對海外華僑的態度,經歷了一個從棄之不顧到盡力保護的轉變過程,這個過程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晚清向近代化國家轉變的趨勢。
清王朝前期的華僑政策是從明清時期一直延續下來的,認為遷往化外之邦的臣民是「自棄王化」,因此採取漠視的態度。
據《大清律例》第二百二十五條:
「……一切官員及軍人等,如有私自出海經商者,或移住外洋海島等,應照交通反叛律法處斬立決。府縣官員通同舞弊,或知情不舉者,斬立決。僅屬失察者,免死,革職永不敘用。道員或同品官員失察者,降三級調用。督撫大員失察者,降二級留任,如能於事後拿獲正犯明正典刑者,得免議。」《澳門紀略》中也有如下記載「[康熙]二十三年,海宇大寧,弛洋禁五十六年,禁商船出貿南洋。明年復以澳夷及紅毛諸國非華商可比,聽其自往呂宋、噶囉吧,但不得夾帶華人,違者治罪。」
1740年發生了「紅溪慘案」,荷蘭殖民者在印尼屠殺16000多名華僑,當荷蘭遣使來華向乾隆皇帝解釋此事時,乾隆的態度卻是那些臣民「自棄王化」大清「概不過問」。
1860年的《北京條約》中規定準許華工出國,清政府被迫承認了華工出國的合法性。
1872年,一搜秘魯豬仔船在廣東沿海拐騙了二百餘名華工運往秘魯,途中百般虐待。船停靠日本橫濱港時,一名華工逃離該船被英國水手搭救,後將船上華工的遭遇告知英國外交官,由英國照會日本,並由日方展開調查。
事件傳回國內後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視,立即派官員赴日交涉,在日本和英國政府的積極配合下事件得到了很好的解決。事件在日本開庭審理,最終華工勝訴,「豬仔船」船長被定罪。
1873年,秘魯使臣來華換約,李鴻章強硬交涉了拐騙華工問題,在兩國條約中寫入了保護華工利益的條款,這是清政府第一次主動保護華僑的利益。
李鴻章。圖源網絡
當時清政府開始積極保護華僑主要原因在於認識到了海外華僑的重要性。
縮小貿易逆差: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對外貿易順差逐漸被逆轉,每年有大量白銀外流。隨著華工出國數量的增加,華僑賺取大量外匯,一定程度上可縮小貿易逆差。
晚清出使英法比意大臣薛福成就曾在奏摺中指出:
「臣曾閱各國貿易總冊,以洋貨土貨出入相准,每歲中國之銀流入外洋者,約一二千萬兩。又考數年前美國舊金山銀行匯票總帳,每歲華民匯入中國之銀約合八百萬兩內外。雖該處工資較豐,而人數尚非最多,則推之古巴、秘魯可知,推之南洋各島又可知。夫中國貿易與各國相衡,虧短甚巨大,然尚有可周轉者,以華民出洋所獲之利足資補苴也。倘此源再塞,則內地之銀必更形匱乏,民窮已甚,竊恐事變叢生。」《出使英法比義薛福成通籌南洋各島添設領事保護華民疏》(光緒十六年十月初十,外務部檔)
緩解人口壓力:清中期以後中國人口壓力愈來愈大,大量華僑前往海外謀生,緩解了人口壓力、緩和了社會矛盾。如果不保護華僑在海外的生計,如有大量華僑回國謀生,必然增加國內人口壓力,激化社會矛盾。
張之洞在一份奏摺中指出:
「查出洋華民數逾百萬,中國生齒日繁,藉此消納不少。近年各國漸知妒忌,荷虜驅迫,接踵效尤。若海外者不安其居,逼歸內地,沿海驟增此無數遊民,何以處之?故保護之舉,實屬以彌近憂而非以勤遠略也。」《兩廣總督張之洞奏派員訪查南洋華商情形並擬設領事折》(光緒十三年十月廿四日,光緒朝硃批奏摺)
吸引僑資:雖然華僑遠在海外,但是心繫祖國,經常賑災、納捐,對國家有益。
張之洞在另一份奏摺中指出:
「……(華僑)百年以來生聚日盛,雖僑居異域,而頻年捐賑捐餉不忘本源,深勘嘉尚。」《兩廣總督張之洞、出使大臣張蔭桓奏派王榮和、余鐫查訪南洋各埠僑工情形籌設領事折》(光緒十二年二月二十五日《張文襄公奏稿》,卷十一,頁13-14)
基於這些考慮,清政府開始在世界各地設置使領館保護華僑,並派官員赴美洲調查華工問題。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出使大臣張蔭恆抵達巴拿馬,這時的巴拿馬已經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唐人街。
張蔭恆在他的《三洲日記》中記錄了唐人街的景象「仰望龍旗招展,則華人酒樓也……華人沿路列肆,賣事物,不一而足。」據記載到二十世紀初,集中的華人店鋪已經有三百多家,零星的也不下一百多家。
華人的富裕招致了當地人的不滿,排華暴亂經常發生。
Wasp雜誌1882年刊登「中國人必須離開!」的排華漫畫。來源:brk1534
與東南亞地和北美洲相比,清政府在拉丁美洲設置使領館的時間相對較晚,與巴拿馬建交也相對較晚。
1903年,巴拿馬正式獨立,尋求與清政府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友好通商。經過協商,兩國於1909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互派使節並保護對方公民在本國的權益和財產。
當年年底清政府正式任命了駐巴拿馬總領事館各官員,選派原溫哥華正領事江蘇候補道歐陽庚堪以開署駐紮巴拿馬總領事官。而這時已經是宣統元年了,兩年後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被推翻。
中華民國建立後保留了與巴拿馬政府的外交關係,而且兩國關係一直比較友好,兩國歷屆政府更替都會互相照會承認對方新政府。
小編就在1931年的《民國政府公報》中找到了一份蔣介石指示外交部照會巴拿馬,承認其新政府的訓令。
訓令。
中國與巴拿馬「交往」的歷史確實很久遠,如果從大清正式與巴拿馬正式建交算起,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而巴拿馬總統所說的超過160年的交往,那就要從販賣華工的「豬仔貿易」算起了。巴拿馬的經濟至今仍然依仗其重要的交通位置,而溝通兩大洋的巴拿馬運河正是由當年的華工修建的,因此巴拿馬早期的興盛史同時也是華工的苦難史,巴拿馬的興盛與繁榮背後確實有著華工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