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Lee Kuan Yew,1923年09月16日~ 2015年03月23日),新加坡華人,祖籍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高陂鎮黨溪鄉,畢業于新加坡萊佛士學院,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創始人之一。
曾任新加坡總理(開國元首)、新加坡最高領導人、國務資政以及內閣資政、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秘書長、立法議會(1965年12月改稱國會)議員、新加坡自治政府首任總理、總理公署高級部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名譽理事長、內閣資政(總理公署),被譽爲“新加坡國父”。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推動新加坡深度參與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政治家李光耀同志中國改革友誼獎章。
人物生平
少年求學
李光耀,漢族客家人,祖籍廣東梅州市大埔縣高陂鎮黨溪鄉。
李光耀自幼接受英式教育,12歲(1935年)考入當地頂尖的英校萊佛士書院(初中部),18歲(1940年)考入原校的高中部,但在日軍占領新加坡後中斷學業。戰爭結束後,李光耀榮獲大英帝國女王獎學金,並開始赴英國留學。
在留學英國初期,李光耀就讀于倫敦經濟學院,並在學習時受到導師拉斯基的社會主義理論影響,逐漸展現反殖民統治傾向,但在之後卻一直以“反共者”著稱。他曾在他的回憶錄中表示,“之所以討厭共産黨人,根源在于他們采用列甯主義(領袖集權)的方法,不在于他們的馬克思主義理想。”
在倫敦經濟學院學習三個月後,李光耀轉到劍橋大學攻讀法律,並于1949年畢業,獲得“雙重第一榮譽學位”,1950年6月在倫敦獲得執業律師資格。
參與政治
1950年9月,李光耀與在萊佛士書院的同學柯玉芝結婚,柯玉芝是一位頗有名望的律師,祖籍中國福建省同安縣。李光耀與妻子柯玉芝共育有三個子女:長子李顯龍,次子李顯揚,女兒李玮玲。
1950年,在英國的李光耀加入了一個由旅居當地的東南亞人所組成的,以“爭取馬來亞獨立”爲目標的團體“馬來亞論壇”。同年8月,李光耀回到新加坡,開始從事律師工作。
1952年,李光耀因爲代表“新加坡罷工的郵差”與政府談判而聲名大噪,在工會中建立了群衆基礎,從而爲其將來的從政之路奠定了基石。
人民行動黨,參加次年舉行的首屆選舉,李光耀本人順利當選立法議院議員,開始與新加坡方面的馬來西亞共産黨(“馬共”)負責人林清祥等合作,爲新加坡爭取自治地位。
1959年6月3日,新加坡自治邦成立,而人民行動黨也在自治邦政府的首次選舉中成爲立法議院第一大黨,由李光耀出任自治邦政府總理。此後,李光耀一直希望與馬來亞聯合邦合並成立“馬來西亞”,從而爲新加坡經濟發展提供保障,最後還可以鏟除在當地日漸壯大的“馬共”勢力。
1961年,以李光耀爲首的“反共分子”與黨內的“親共分子”決裂。
1963年7月,李光耀在倫敦與馬來亞聯合邦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東姑拉曼)政府達成協議,“新馬”正式合並。合並後的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與李光耀主導的新加坡自治邦政府采取行動,逮捕了新加坡的多名“馬共”高層。“新馬”合並後,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與新加坡自治邦政府在經濟等多項政策上很快就産生嚴重的分歧。
1964年,新加坡發生種族騷亂,李光耀政府借此指責馬來西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與聯邦政府試圖推行“種族沙文主義”,企圖使馬來人在聯邦內享有特殊的高等待遇,並在幕後煽動在新加坡的馬來人反對新加坡自治邦政府。而聯邦政府高層則對此十分反感,也因隨後雙方多次協商未果,導致新加坡最終被驅逐出馬來西亞。
1990年,李光耀辭去總理職務,但是留任內閣資政直至2011年5月。此外,根據2003年首次披露的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董事會,李光耀其實卸任總理後就一直擔任著該公司的董事長職務,該公司負責管理新加坡的政府外彙儲備,卻一直是該國最神秘的公司。他始終提倡“亞洲價值觀”,認爲亞洲國家不需要完全依照西方的價值觀行事。李光耀因此也一直對西方國家對他專制的批評不加理會,認爲西方民主不能強加給亞洲人民。
退出內閣
李光耀現身大選提名中心
2010年10月,李光耀夫人柯玉芝辭世,他爲妻子寫下悼詞:“沒有她,我會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人,過著完全不同的生活。她度過了充滿溫暖和意義的一生,我應該爲她89年的生命感到慰藉。但10月這一天在這個永別的時刻,我的心卻無比悲痛。”
2011年5月7日新加坡大選由李光耀創建並在新加坡長期執政的執政黨人民行動黨雖然繼續占據國會壓倒性優勢,但得票率跌至60%左右,創新加坡建國以來最低。
2011年5月14日,新加坡內閣資政,新加坡第一任總理李光耀和國務資政、新加坡第二任總理吳作棟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從內閣退休。李光耀和吳作棟的聲明說:“在具有分水嶺意義的選舉後,我們決定離開內閣,讓更年輕的內閣成員團隊聯系並接觸年輕一代,塑造新加坡的未來。”
新書發布
2013年8月6日,李光耀在總統府發布新書《李光耀觀天下》。這本400頁厚的英文書共分11個章節,主要收錄了李光耀對世界大國和國際趨勢的分析與見解,其中有6個章節分別涉及中國、美國、歐洲、東南亞、中東等。
因病逝世
2012年,據《聯合早報》網站報道,89歲的李光耀因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出現類似中風症狀,在新加坡中央醫院留醫觀察,他也因此而第一次缺席多年來每年必出席的丹戎巴葛集選區新春聯歡晚會。
2014年02月02日,李光耀因發燒入院,使用抗生素治療。
2015年03月17日,李光耀病情因感染而惡化。
2015年03月23日淩晨3時18分,李光耀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91歲。
2015年03月29日下午14時,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化中心舉行國葬。
主要成就
內政舉措
國家爭取獨立
1954年10月,李光耀與一些從英國回來的華人、當地受華文教育的左派學生和工會領袖成立人民行動黨,參加次年舉行的首次選舉。這次選舉中李光耀本人順利當選立法議院議員,開始與新加坡的共産黨合作爭取獨立。
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在自治政府的首次選舉中人民行動黨成爲立法議院第一大黨,李光耀出任總理,此後李光耀一直希望能夠與馬來亞聯合邦合並成立“大馬來西亞”,以取得正式的獨立,同時也可以爲新加坡經濟發展提供保障,最後還可以鏟除在當地日漸得勢的共産黨活動。
1961年李光耀爲首的反共份子與黨內的親共份子決裂,李光耀堅持新加坡應與馬來亞合並。1963年7月,李光耀在倫敦與馬來亞政府達成協議,雙方正式合並。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獨立。
推動經濟發展
獨立後李光耀積極推動經濟改革與發展,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內政,成功使新加坡在三十年內發展成爲亞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40年之內經濟平均增長了7%。在其任內,李光耀推動了開發裕廊工業園區、創立公積金制度、成立廉政公署、進行教育改革等多項政策。
李光耀采用了限制公民民主自由的政策。在執政早期他采取了一些強硬措施——比如關押共産黨。但也包括了一些敏感話題:包括經濟成功聯合,改變選舉區,控制媒體,打擊反對派包括外國媒體。現階段的新加坡的政府以高效、廉潔而聞名,人民生活水平較其他亞洲國家爲高。
擁護人才強國
李光耀是人才強國的忠實擁護者。“我們決定什麽是正確的,不用考慮別人怎麽想。”他在1987年的一次演講中這樣說道。
李光耀主張高薪養廉,李光耀的政府人員是全世界工資最高的,以此來吸引社會人才並預防腐敗。在新加坡,如其它犯罪一樣,腐敗一方面由嚴厲的懲罰來預防,從鞭刑到死刑。正如李光耀所說,“在愛與恐懼之間,我總是相信馬基雅弗利的話,如果沒有人害怕我,那麽我就是沒有意義的存在”。作爲一個國家來說,在新加坡你甚至都看不到警察,這意味著極大的成功。
設計選舉系統
新加坡有常規自由公正的選舉。事實上,選舉是被迫的。李光耀設計出一套選舉系統,這套系統可以使選舉變得公正並使PAP黨失去權力,選區的選擇是由政府控制的。
李光耀發明的這套系統的好處,據其反對派稱,在于它引進了足夠多的選舉競爭機制以使政府更加誠信,但是卻也承擔著失去權力的風險。因此它代表民衆監督一切,制定長期規劃,抵制來自各方的壓力。
外交貢獻
與台灣關系
李光耀最早與台灣方面的聯系十分密切。在1970年代,新加坡與台灣就進行了軍事上的多項合作,他本人也多次訪問台灣,與蔣經國的私交很好。1992年李登輝上台後,兩人也曾交往甚密,但後來關系破裂(因爲李光耀不喜歡別人說他有獨裁的傾向,但李登輝認爲這是政治領袖都有的一面)。2000年陳水扁上任後,李光耀曾兩次訪問台灣,但與陳水扁的關系一般。在李光耀的促成下,海峽兩岸曾經在1993年4月27日在新加坡海皇大廈舉行“辜汪會談”,極具象征意義。
與中國建交
李光耀對鄧小平一直十分尊重,而兩人也確實因其許多的共同點(例如都在經濟上力主開放),因而被很多媒體拿來比較。他曾公開爲鄧小平辯護(雖然在事件發生後 ,新加坡也曾向香港居民發出過 2,000個移民簽證),並聲稱這實際上與人權問題無關,而是爲維護國家穩定的必要手段。由于李光耀長年表示新加坡將會是東盟中最後一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會員國,因此在印尼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之後,1990年10月新加坡隨後即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推動新加坡深度參與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政治家李光耀同志中國改革友誼獎章。
與大陸關系
李光耀在70年代末開始與中國大陸交往,雙方都放棄了60年代時敵對的政策,會晤過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多位中國領導人,對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制定方面有重要影響。李光耀表示,中國自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政治穩定,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不僅造福中國人民,也爲地區和世界和平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李光耀的講話在中國引發了很多網民的不滿。大量網民抱怨“把他們當華人,他們卻不把中國人當自己人”。
倡導文明
作爲新加坡的總理,在這個頭銜之下,李光耀不僅發起了反對隨地吐痰、嚼口香糖、餵養鴿子的運動,還禁止亂扔垃圾、在公共場所吸煙和說粗話髒話,並制定了嚴格的法律以及罰款標准。他還強烈推廣了幾項他最爲倡導的行爲:微笑、禮貌待人以及在公共廁所主動沖水。正是由于他在指導公衆行爲方面所做的指令性研究,李光耀獲得了1994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心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