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對新加坡的經濟貢獻有目共睹。然而,近年來新加坡社會上也有本地人認爲新移民搶了其飯碗的聲音。楊建偉教授撰文,分析新移民對新加坡社會的好處。
前天一大清早,畫家朋友奧金就打來電話,迫不及待地問我有沒有拜讀早報刊登的李資政在國立大學“資政論壇”上的講演,還特別問我有沒有注意到李資政照片下方的那段說明文字。奧金非常興奮地和我談了半個鍾頭,最後還認真地囑咐我拜讀過資政的講演之後,一定要給早報寫篇感想。放下奧金的電話,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我1993年來到新加坡,一直從事中國投資和投資咨詢業務,曾經協助、配合許多本地商家和企業(包括跨國企業和上市公司)拓展和設立中國項目,也圓滿處理過好幾家失敗項目的終止和撤資工作。在繁忙的商業活動之外,還積極參與和跨國投資有關的理論研究與相關課題的教學工作,在報刊發表文章,也爲中國的政府部門、企業、商家和社團作報告專門介紹新加坡的成功與發展。正由于此,我一直自我感覺良好,以爲自己爲新加坡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可是,8月份聽到有人說“那些在新加坡工作的‘支那人’真是一群粗野的家夥”之後,我不禁對自己的所作所爲産生了動搖。我反複扪心自問:新移民在新加坡的社會發展和經濟成長的過程中究竟扮演了什麽角色?是搶了本地人的飯碗,還是爲新加坡增加了財富和就業機會?是給新加坡帶來了額外的負擔和包袱,還是爲新加坡的可持續發展增添了一股新的活力和推動力?我們到底在新加坡的作用和價值是什麽?
過去的10多年,數以萬計的中國新移民從世界各地來到新加坡。我的朋友裏面,有的來自中國大陸,有的來自北美,有的來自歐洲,還有的來自日本。他們之中,有專家、學者、工程師、技術人員,有商人、企業家、銀行家,有醫生、律師、會計師,也有畫家、演員、運動員、新聞工作者等。今天,在新加坡的各種場合、各個角落,都不乏他們活躍的身影。
雖然不能講他們人人都是學富五車、身懷絕技的頂級人物,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中國人裏的佼佼者和高能量分子,都是學有專長的人才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他們既不是由于沒有飯吃而下南洋討口,更不是走投無路才來新加坡尋找出路。他們到新加坡來,是出自對新加坡的仰慕和向往,是出自對新加坡的好感和熱愛,是希望在新加坡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一塊立足之地,以便能夠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華施展出來,爲自己和子女創造更美好的前途,也爲新加坡的發展盡一份心、出一份力。可是,到來之後的現實情況卻叫他們不是那麽開心。除了工作之外,他們時時要面對和思考的是如何被社會認同和接受,如何消除來自周圍的隔膜和疏遠,如何從邊緣社會走入主流社會。更直接一點說,也就是如何使新加坡社會認識到他們的作用和價值。
在講演中,李資政展現了他的非同凡人的大智慧和人格魅力,以他一貫的對敏感問題的具吸引力的領悟和精辟見解,開放率直、不拐彎抹角、一針見血的表達方式,再次強調了要重新塑造新加坡就必須重視外來人才的重要。李資政指出,不管是把我國發展成醫藥中心還是進行科研活動,我們都必須以開放的態度來接受外來人才。他以毋庸置疑的口氣重申,“吸引外來人才對新加坡的長期發展是絕對有利的。這個政策是我提出的,我會對它的結果負責。我是要制造更大的蛋糕。”
李資政透露說,“爲了要更好的了解中國人,我決定吸收聰明的中國人才到新加坡工作和學習,以便他們了解新加坡人,並成爲新加坡的一分子”。我們說李資政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領袖,是因爲他並不是今天才來和大家討論這個問題,也並不是今天才來擔心這個問題的。如果真是那樣,就太遲了。同時,作爲一位超越了新加坡的國界而在國際政壇上倍受尊敬的大政治家,在人才問題上,李資政不僅僅只謀算新加坡的利益,也真誠的關心中國的前途和發展。
從許多年前開始,李資政就不止一次地,也不止在一個場合建議過,中國應該推行人才大開放政策,一方面把中國人才送到國外受訓而像台灣今日一樣盡情享受人才的回流,另一方面打開大門吸引外國專家參與中國的發展與建設。
爲了讓國人能夠更明白外來人才和新移民的作用和價值,李資政以新加坡人所習慣的和現實利益直接挂鈎的思維方式明明白白地告訴大家,“當新加坡人到中國投資時,公司的團隊裏如果有這些在本地居住的中國人,將能協助我們了解中國的情況。新加坡公司的投資計劃將更容易取得成果”。
李光耀當年與新移民直接對話
不知道李資政的家族和秦朝的李斯有沒有什麽聯系,只覺得李資政的講演就像是李斯《谏逐客令》的現代版和诠釋。他老人家以無比寬廣的胸襟和博大的胸懷讓新移民和外來人才倍受關懷、鼓勵和溫暖,使他們心頭的怨言和怨氣一下子消除了許多,使他們覺得自己還有作用和價值,還有大展鴻圖的機會。未來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新加坡要憑最強實力與人競爭,一定要千方百計從全世界吸引人才。李資政的講演傳達給外來人才和本國人民一個清清楚楚的信息:新加坡需要外來人才,新加坡要重視外來人才,新加坡會善待外來人才。
平心而論,外來人才和當地人民的融合問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社會現象,也是一個非常長期的演變過程。要不然爲什麽從兩千多年前的李斯一直說到現在,都還沒有徹底解決?新移民和外來人才要以平常之心對待這個問題,不要斤斤計較,不要耿耿于懷。市場經濟不相信眼淚,新加坡也不相信眼淚。根據政治經濟學的定義,只有具備使用價值的東西才有價值。一件東西到底是不是寶,到底有沒有價值,自己說了不算,要別人說了才算。
中國的成功和崛起爲新移民和外來人才提供了一個可遇而不可求的大好機會和舞台。與其一天到晚計較人家對我們的態度,倒不如把時間和精力用于自我驅動和自我激勵上,積極投身到新加坡趕搭中國經濟順風車的這股滾滾洪流之中,在配合新加坡公司去中國的經商活動和投資計劃的實踐中,把自己的作用和價值發揮出來。
(原文2001年10月24日刊登于新加坡《聯合早報》,經作者授權新加坡眼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