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船務創辦人張允中和他的兒子——太平船務執行主席張松聲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孫牧甯):新加坡太平船務成立于1967年,先後在新中國建設、改革開放、“一帶一路”建設等重要時間點積極參與中國發展。太平船務創辦人、101歲高齡的張允中先生,以及他的兒子、太平船務執行主席張松聲,日前在接受本台記者采訪時,講述了他們和中國的故事。
新加坡工商聯主席、新加坡太平船務執行主席張松聲在辦公室對記者介紹說,他第一次去中國是在1970年,跟隨家裏的貨輪來到了廣州。“那時候我到中國看到,大家的物質生活確實比較艱苦,但是大家是很守秩序的。幾乎是夜不閉戶。中國人很有骨氣、有志氣、有自豪感、有幹勁。我當時就感覺,只要能把人民組織起來,中國的發展前景是非常好的。”
張松聲首次到中國的時候只有16歲。他說,除了對于航海的熱愛,中國吸引他的還有5000年的曆史和文化,這些都離不開他的父親、太平船務創辦人張允中先生對他的點滴熏陶。“他與中國有很多接觸,每年的交易會、洽談會,他都把中國的情況和資料帶回來讓我了解。因此關于中國的情況,我從小就聽了。”
張松聲的父親張允中先生今年101歲,但是依舊精神矍铄、思維清晰。他從福建金門來到馬來西亞,日本侵略東南亞地區期間,他曾經因爲資助抗日武裝而被拷打拘押。後來日軍無條件投降,他才被放出來。
1967年,張允中輾轉創立了太平船務,中國依舊是他最關注的市場。當時在中國航運界,有“貨運不出找太平”的說法。在援建非洲坦贊鐵路的過程中,太平船務的船隊也曾經幫助中國運送過人員物資。直到今天,談起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那段建設國家的火熱歲月,老先生依舊非常激動。“很高興,當然很高興。因爲那時候我們在海外的華僑,被外國殖民者壓迫得很厲害。中國崛起了,我是華人,當然非常高興。”
父親張允中熱心投入新中國的建設,而作爲下一代的張松聲則全力投入到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父子兩代共同見證了中國的發展與變遷。張松聲很有感觸地說,“中國已經非常現代化,但是人民的幹勁(對比70年代)卻完全沒有減少。我在上海、廣州這樣的城市,看到年輕人們都在跑,是跑著趕路去工作,大家幹勁十足。但是的確,這又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僅是在大城市、沿海城市,在內陸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樣的變化。”
張松聲說,中國這樣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解決了溫飽問題,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是人類史上一個成就。他表示,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時,他和太平船務的元老和同仁們都很感動、感慨,也感同身受。“‘一帶一路’倡議是一個很長遠的、很有膽識的戰略思想。因爲如果可以把沿線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發展和人文交流聯系起來,是真正能夠將世界的發展再提高一個層次的。據我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口占據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二,但是GDP只占據了三分之一,發展的潛力還是非常巨大的。我們有一種共鳴、有一種認同感,所以我們很支持也願意參與。”
張松聲認爲中國之所以能夠實現飛躍式的發展,離不開中國人民的吃苦耐勞、離不開中國市場的巨大能量,最重要的是離不開中國執政者持續有效的領導。“中國領導人的眼光、領導力、執行力都非常強。中國無論要做什麽事情都可以得到執行,這就是政府的效力。”
張松聲說,他一直忘不掉一個場景,80年代他在上海機場看到一個孤單的中國少年背著小提琴,告別了家人前往外國求學。外面的世界廣闊、充滿風險,但是少年依舊勇敢、充滿信心。在他看來,那好像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個縮影。只不過少年已經長大,或許已經學成歸來,而中國在一直前進,它的發展會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