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新加坡,留意到公交車上的“樂齡人士”關懷提醒,覺得這詞挺有趣的,老年人,elder,樂齡人士。
隨後逐漸留意到,食閣、商場、馬路、地鐵、公交車、,新加坡日常生活中,頭發花白、身形佝偻、步履蹒跚,亦或是輪椅出行,樂齡人士占了很大比例。聯想著新加坡的福利政策,以及便捷貼心的公共設施,比如公交車的輪椅板,讓這些樂齡人士能夠更多的出來活動,不只是局限在自己生活的小區。
進一步又發現,在外活動的樂齡人士,實際很大比例都是在工作,路邊販賣手帕紙,食閣裏收集盤子,商場裏打掃衛生,甚至計程車司機很多都是很大年紀。當發現這一點時,有一些震驚,沒有喝茶下象棋,沒有神曲廣場舞,沒有樂享晚年,樂齡看來有些名不副實,這和國內差異太大,也和先前認爲的高福利産生了矛盾。
和當地同事聊起這事,回複道,“新加坡不養閑人,鼓勵奮鬥”。可能這也算是新加坡的一部分基因,“興國有方”,不由得有些敬佩。
後續,又查閱了一些資料:
新加坡的養老金制度是亞洲第一,全球列第七。
新加坡沒有專門的“養老金”,只有中央公積金(CPF),是針對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的一種強制性儲蓄計劃,用來應對住房、教育、醫療保健和退休養老等需要。
優良的養老金制度爲何樂齡人士還需工作
養老金制度
只能保障基本生活,若想維持原來的生活水平,就需要工作增加收入
文化基因
“不養閑人,自食其力”,和國內認爲老年人就應該閑下來的觀念迥然不同
新加坡,低稅收低福利,鼓勵奮鬥、自食其力,國內人士可能覺得“老年人生活略顯淒慘”,但能增加活力促進社會發展。
人口老齡化
隨著科技水平提高,人類壽命逐漸延長;隨著社會壓力增大、生育觀念改變,出生率逐漸下降,由此老年人比例也逐步攀升,老齡化問題也日趨嚴峻。
據新加坡政府統計,65歲以上居民在全國總人口中的占比不斷攀升,1980年爲5%,2010年爲9%,2018年達到了13.7%。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2019年國慶群衆大會上表示:新加坡將把法定退休年齡,從62歲逐步上調到65歲,重新雇傭年齡從67歲上調到70歲,目標是最遲在2030年完成調整,2022年將分別先上調到63歲和68歲。
2000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7.0%,0—14歲人口比重爲22.9%,老年型年齡結構初步形成,中國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2018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1.9%,0—14歲人口占比降至16.9%,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從成年型進入老年型僅用了18年左右的時間。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將加大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壓力,減弱人口紅利,持續影響社會活力、創新動力和經濟潛在增長率,是進入新時代人口發展面臨的重要風險和挑戰。
“中國現行退休年齡是,男性60周歲,女幹部55周歲,女工人50周歲。”我國是目前世界上退休年齡最早的一批國家,而“百歲人生”似乎逐漸成爲可能,若在60歲退休,後續的大半輩子如何計劃安排便成爲了大問題。
因此,我國也開始逐步推遲退休年齡,“活到老,幹到老”,新加坡的樂齡人士現狀似乎就是中國老人們不久的將來(大膽猜測10年後)。但觀察周邊了解到,很多人反對該政策,實際更多的也是觀念問題。
百歲人生
幻想下百歲人生,站在60歲的節點上,人生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如果就此閑下來,我自己肯定會覺得無聊。如果政府可以提供支持,重新學習一份技能,換一份工作,培養新興趣,實際也不錯。
安享晚年,不一定是成爲“閑人”,給國家、給家庭甚至給自己帶來一些不便,吸取其他國家的經驗,“獨立生活”,“自食其力”,也可以給晚年添些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