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到底說什麽語言?他們真的“反華又親西方”?
近期,一個中文演講視頻在國內媒體流傳開了。
演講者是一位滿頭白發卻思路清晰、長得跟普通中國人一個樣,說著一口流利中文的人。但仔細聽,會發現他的語言表達和現代中國人不完全一樣,說不清他的“普通話”是哪裏的口音。
這位演講者就是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該國國慶群衆大會上,他用中文發表了一段長達35分鍾的演講,其中表達了“美國必須容納一個強大的中國”、“阻止中國崛起是不可能的”等爲中國“站台”的觀點,讓這段視頻在媒體端獲得了可觀的傳播。
不過,視頻中的一些彈幕和評論也著實反映出國人對這個“最熟悉的陌生國”在認知上的一些偏差。
“這人中文原來那麽好”、“新加坡是反華先鋒,不能信”、“傍美國去吧,別來跪舔”……
大致看來,國人對新加坡最主要的兩個疑惑就是語言和“反華”。
李顯龍2019年新加坡國慶演講,截圖來源:bilibili
那麽新加坡人到底說什麽語言?他們真的“反華又親西方”?
1
國人關于新加坡的語言問題,主要有兩種誤解,分別代表兩個極端:
其一,認爲新加坡人都是“香蕉人”,是典型的只會說英語的華人,基本上不會中文了;
其二,認爲新加坡是典型的華人國家及除中國之外唯一華人占多數的國家,他們會說中文太正常了。
這兩個觀點均有合理的地方,但都有些片面。
不妨先從常識來推斷。李顯龍視頻中所說的中文絕對是母語水平,而台下的觀衆也得聽得懂,才可能有現場交流和互動。再看來自新加坡的明星,孫燕姿、林俊傑等都是中英雙母語。所以直觀推測即可知,新加坡人絕對不至于“不會說中文”。
然而,新加坡人的中文平均水平確實又不那麽高。如果接觸過新加坡人或去當地旅過遊,就會發現和新加坡人說中文,簡單話題還可以,但隨著對話內容的深入,就會出現中英夾雜、找不到詞兒等狀況,不少人的中文水平立刻捉襟見肘。
新加坡到底有多少人使用中文普通話(新加坡稱之爲“華語”)?
據2015年新加坡統計局的家庭調查報告,5歲以上的新加坡居民在家庭中最常使用的語言裏,華語排名第二,有34.9%的使用者,略低于英語在家庭中的使用比例36.9%。而在家庭中使用漢語方言的人數爲12.2%(主要是閩南話、潮汕話、粵語、客家話和海南話)。
新加坡5歲以上居民家庭語言使用情況,來源:General Household Survey 2015
華語和漢語方言使用人口占比之和爲47.1%。也就是說,在總人口561.2萬的新加坡,約有264.3萬人的家庭母語爲中文。
雖然漢語在新加坡人口中使用人數仍接近一半,但可以看到2015年華語和漢語方言的使用比例較2010年分別下降0.7和2.1個百分點,英語使用人口則上升了4.6個百分點。
再單獨考察新加坡華人社群。
2015年,當地華人占新加坡總人口的74.3%,其中有46.1%人家庭母語爲華語,16.1%用漢語方言,37.4%用英語。同樣很容易發現,在家中使用漢語的新加坡華人比例有所下降,使用英語的華人家庭則增長了5個百分點。漢語方言使用者的減少,主要是因爲老一代新加坡華人逐漸離世及此前的政策打壓。
新加坡5歲以上華人家庭語言使用情況,來源:General Household Survey 2015
從下圖交叉對比的表格能更清楚地發現,新加坡華人越年輕,其使用英語的比例也就越高,使用華語和漢語方言的比例逐步下降。在可預見的將來,新加坡華人以英語爲家庭母語的比例將越來越高。
新加坡5歲以上華人居民家庭語言分組交叉表,來源:General Household Survey 2015
雖然在大家印象中新加坡是“華人國家”,但新加坡華人確實不見得天生就會中文。目前仍有相當部分當地華人會說中文,但在強勢語言英語的攻勢之下,未來當地華人的漢語水平確實不樂觀。
2
自1965年被馬來西亞聯邦“趕出來”之後,新加坡獨立建國。
由于地理位置和馬來文化淵源,新加坡定馬來語爲國語,英語則爲華人、馬來人和印度裔等不同民族之間的通用語,而英語、馬來語、華語和泰米爾語均爲官方語言。
李光耀爲了族群關系和諧,沒有以任何一個民族的母語爲新加坡通用語,而采用各族群都能懂且相對“中立”的英語爲通用語,以緩和民族關系。
但由于建國後的種種原因,李光耀長期實施打壓華校和華語教育的政策,新加坡華人的中文水平出現了顯著下滑。
到了1979年,發現勢頭不對的李光耀開始采取補救措施,在新加坡的華人社群中推動“講華語運動”。該運動首先是要扭轉新加坡華人因各自不同祖籍地方言的巨大差異,而造成相互溝通困難的情況,改用華語(漢語普通話)作爲溝通語言。另一方面,出于當時的中國改革開放等政治和經濟利益考慮,“講華語運動”也能保留新加坡華人和大中華地區的文化紐帶。
李光耀在“講華語運動”的講話(圖片來源:“講華語運動”官網)
“講華語運動”每年都更新宣傳攻勢,經常通過一些有趣的宣傳語和有創意的宣傳片,來鼓勵當地華人說華語。有一年的宣傳片,就是一位白人小女孩說著一口流利的華語,讓不少華人汗顔,以此刺激那些華語較差的新加坡華人。
“講華語運動”宣傳語,圖片來源:聯合早報
然而經過了40年的推廣,“講華語運動”效果怎樣呢?不敢恭維。
雖然目前新加坡使用漢語方言的人數大減,完成了“講華語運動”的第一個目標,但如前文數據所示,年輕一代華人使用英語的比例出現了明顯的上升趨勢,並沒有轉而使用華語。40年下來,新加坡華人使用華語和漢語方言的人數雙雙下降。
目前,大部分新加坡人雖然會兩種語言(英語和自己本族母語),但各語言使用的流利程度卻大不相同。英語不但成爲本地最強勢的工作、生活語言和族群間通用語,未來還可能取代各族母語,成爲新加坡事實上的國語。
在新加坡的華族社群裏,雖然華裔在基礎教育階段要上10到12年華語課,但相對于英語應用能力,年輕華人的華語多數只停留在聽說層面,讀寫能力正不斷退化。
造成“華語越推廣,使用者越少”的原因有許多。
首先,新加坡的職場中,英語是唯一強勢語言,華語說得好帶來的現實好處並不明顯;
第二,漢語和英語差異巨大,從小學習兩種迥然不同的語言,易讓孩子産生抵觸心理,從而放棄其中一種。
第三,當年李光耀推廣華語、打壓方言的政策過于武斷。新加坡華人的母語均爲福建和廣東方言,幾乎沒有人以漢語北方官話爲母語。
在一個本就沒有華語語言環境的地方推廣華語,難度可想而知。
總的來說,多數新加坡人最熟練的語言是英語。該國是亞洲各國中英語水平最高的國家,在曆年托福考試中,新加坡考生的平均分一直位列亞洲第一。
2016年亞洲國家與地區托福平均分,圖片來源:小站教育
但也要看到,新加坡目前仍有超六成的華人(264萬人)以華語和漢語方言爲家庭母語,因此碰到一個中文說得像李顯龍一樣溜的新加坡人,並不奇怪。
不過,如果你碰到的新加坡人越年輕,他的華語水平可能就越差。在可預見的將來,新加坡華人的華語水平或一代不如一代。
3
再看另一個國人對新加坡常見的“誤會”:新加坡總給中國人一種“反華”的感覺。
在2019年新加坡國慶演講中,李顯龍在提及一些中國人對新加坡政策選擇不理解時,說了這句話:“既然同文、同宗、同祖、同言、同語,那麽你們爲什麽不同意?”幽默的語言令在場觀衆不禁大笑。
不過,這也確實說出了許多中國人對新加坡産生困惑的心聲。
新加坡的確經常拉著美國“平衡”中國。最常被拿來說事的,就是在地區安全問題上新加坡專給中國添堵,且作爲華人占多數的國家,卻是東南亞各國中最晚跟中國建交的。
在安全問題上,新加坡“抱美國大腿”有主動選擇的因素,也有一定的“無奈”。
作爲小國,新加坡雖然軍力足夠抵擋周圍任何鄰國的入侵,但始終抵擋不住飽和軍事打擊。這種情況下,就一定要引入強大的外力來保證自己的國家安全。
縱觀全世界,有哪些國家可以給新加坡提供安全保障?
要拉俄羅斯?一笑而過。
更不可能找我們,一是中國不結盟的外交政策,讓我們不能給他們提供保護;二是新加坡也不敢找我們,因爲周圍幾個馬來國家擔心新加坡成爲中國打入東南亞的“楔子”,找中國提供安全保護無異于自掘墳墓。
那麽擁有全球軍事能力、又有意願爲新加坡提供保護的國家,就只剩美國了。
美國戰略界的一個共識,就是要控制海上交通樞紐。新加坡所處的馬六甲海峽作爲全球海上交通最重要的樞紐,也一直是美國全球戰略最重要的著力點之一。
設想一下,老大開著戰鬥機到你家門口要罩著你,而你正好又需要保護,還有理由拒絕嗎?
這就是新加坡在安全訴求上無限接近美國的原因,也就出現了此前新加坡多次在安全問題上和中國不對付的情形。
就東南亞國家中最遲與中國建交,並與中國“保持距離”這一問題來看,也有一定的曆史和現實原因。
當年新加坡建國時,共産主義運動在東南亞蔓延。在意識形態上不認同該主義的李光耀,天生對新中國有種莫名的“恐懼”。加上1965年建國時面對周邊國家的敵視,新加坡更要避免讓鄰國認爲自己是中國插入東南亞的一根刺。所以李光耀在東南亞其它國家均與中國建交後,才與中國建交,以打消鄰國疑慮。
另外,新加坡還會特別強調自己和中國的“區別與不同”,這也是他們構築本國認同的一個重要方式。
當年新加坡建國時,我國的周總理也曾表示,東南亞華僑可以選擇中國國籍,回到祖國效力;也可以不回國並融入所在國,效忠當地。
爲了讓留在當地的華僑真正成爲“新加坡人”,在承認自己祖先來自中國的同時,也要構築新加坡的國家認同。
因此,新加坡十分強調自己的華人國民有著和中國不一樣的曆史記憶,是與中國人不同的一群華人,也會刻意說自己是“多元種族的國家”,而非“華人國家”。畢竟,新加坡是個獨立于中國之外的國家,新加坡華人占當地總人口比例僅爲74.3%,還有13.3%的馬來人和9.1%的印度裔是無法忽視的第二和第三大族群。
在2019年新加坡國慶演講中,李顯龍也不忘強調中新兩國的差異。他表示:
“除了中國之外,新加坡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華人占多數的國家。這種同文同種的優勢有助我們加強民間與文化上的交流。但是,在進行交流與合作時,我們要記住,我們還是新加坡人。我們有自己的曆史和文化,所以必須有自己的觀點和立場。”
他還稱:
“我們的立場是——依據原則辦事,不受情感左右,不論對象是誰,無論在新加坡、北京或華盛頓,我們所表達的觀點必須是一致的,我們必須維持並解釋我們的立場。”
不妨用一句話回答新加坡爲何讓人有“反華”的感覺——爲了本國的現實利益。新加坡“反”的,其實是對新加坡國家利益造成影響的事情,只是這些事恰好和中國利益相違背罷了。
4
新加坡其實也沒有那麽“親美”或“親西方”。許多時候,新加坡不但不會“親西方”,還會跟西方對著幹。
《紐約時報》曾多次發文中傷李光耀是“獨裁者”,後者不但嗤之以鼻,還將其告上法庭並要求該媒體登報公開道歉,最終該媒體也只能照做。
1994年,18歲美國青年麥克·菲因在新加坡破壞交通指示牌並在汽車上塗鴉,被判處鞭刑。該判決令美國輿論嘩然,美方多次施壓新加坡放人,案件也從治安事件變成外交事件。然而新加坡這個小國無視美國幹涉,秉公執法,照樣把犯法的美國人打得皮開肉綻。比起某些無節操跪舔西方的華人地區,新加坡真的好很多了。
再拿李顯龍國慶演講中所說的“美國必須容納一個強大中國,阻止中國崛起是不可能的”來看,就知道他並不是一邊倒地靠向美國。
他還多次公開表示“新加坡不會在中美之間選邊站”,足見其一直在實行大國平衡的外交戰略。
兩年前,他在新加坡國慶演講中還曾誇獎道:“上海菜販都用移動支付,新加坡人去了像鄉巴佬。”
李顯龍2017年新加坡國慶演講,截圖來源:騰訊視頻
除了李顯龍,新加坡前駐聯合國代表馬凱碩(注意,他是印度裔新加坡人,從民族和血緣角度完全不用跟中國“親近”)在美國某大學演講時,曾大力贊揚中國複興的偉大成就,並表示中國從未有過殖民曆史,中國未來將取代美國的位置。此言一出,國內很多人笑稱他是“戰忽局海外分局局座”。
馬凱碩在美國演講,圖片來源:觀察者網
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此人也是印度裔)也曾舌戰BBC記者,爲一些以西方標准看待中國所産生偏見而“打抱不平”。
其實,新加坡高官們肯定中國的發展成就,也是新加坡另一個認同構建的表現——亞洲認同。
該認同主要基于東盟這一東南亞最重要的國際組織來構建,大力宣揚“21世紀是亞洲世紀”、“世界中心回歸亞洲”等理念。而新加坡作爲東盟的主要牽頭國和東西方經貿與文化的重要交彙點,打造亞洲認同對其是大有裨益的。
如果非得總結新加坡的外交戰略,那麽除了“安全靠美國”外,一定還有“經濟靠中國”。中新兩國的經濟聯系可謂深入毛孔。
以中國-新加坡蘇州工業園區、中新天津生態城、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和中新廣州知識城爲例,新加坡幾乎是直接參與中國的城市規劃和城市管理了。能這樣深入參與中國城市建設的國家,恐怕除了新加坡也沒幾個了。
另一個數據也可以證實新加坡跟中國的經濟關系有多緊密:2018年外商對華投資排名第一的國家不是美國、日韓和其它西歐國家,而是新加坡。
還有一個絕大多數人都忽略的細節:中國對兩個國家免簽,其中一個就是新加坡(另一個是日本)。
5
其實,一些國人對新加坡的“誤解”首先是受情感立場的“蠱惑”,認爲大家都是華人,就必須跟中國站在一起。某種程度上,這些國人把新加坡人當成了“准中國人”。其次,他們沒有完全了解新加坡做出一些戰略選擇的背景和動機。
實際上,只要把新加坡當成一個普通的“外國”來看,不要因爲大家的華人血緣而代入一些先入爲主的“情感”,或許能更好地理解這個國家的所作所爲。
要知道,作爲一個與周邊鄰國在種族、文化、語言和宗教等各方面都天差地別的“城邦”,新加坡的戰略安全環境比中國惡劣太多。一個不小心,這個國家就可能會從地球上消失,因此其爲了更好地生存而在不同國家間做出的一些取舍,也就不難理解了。
從另一個角度看,新加坡也是最有意思、最值得中國研究的一個小國。新加坡沒有房奴,城市街道異常幹淨,在國際上的能見度比任何小國都高,其在一代人的時間內就跨入發達國家行列,該國政府也特別廉潔高效……這些成績是如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