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 2(2 + 2)= ?
最近,一道看上去相當簡單的小學數學題,因爲答案“多樣化”而刷爆網絡。
有的人說答案是1,有的人說答案是16……
這道“網紅”數學題,成功引起了新加坡教育部長王乙康的注意。
王乙康在Facebook上說,“原本我以爲答案很簡單,就是1。我問了我的資深員工、國會秘書、教育署署長,他們的答案也是1。但資深教育工作者給出的答案卻是16。”
多數人,包括王乙康部長的算法卻是8÷(2(2+2))=1。
新加坡眼特別采訪了一位教O水准的數學老師,她表示,按照四則運算法則,這道題的正確答案應該是16。
首先算括號裏的2+2=4,再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先算除法8÷2=4,再算乘法4×4=16。
當然這道題目的爭議主要來自出題不嚴謹,網友們這麽說:
有網友表示計算機算出來的答案是“1”,有大神在線解疑:
同時有不少網友嘲諷,新加坡部長的數學水平堪憂,甚至質疑新加坡的數學到底行不行。
光憑一道題就斷定新加坡數學不行?太草率了點吧,大松地。。。
先給你們來些硬核的,看看新加坡這些年數學到底有多牛。
根據獨立的教育研究機構“國際教育成就評價協會”(IEA)最新公布的“國際數學和科學評測趨勢”(TIMSS)測試結果,新加坡的中小學生在數學和科學科目的測試中取得了最佳成績。
注意:這樣的成績,他們已連續獲得多次。
而在2016年12月新一輪的PISA測試中,新加坡學生力壓群雄,在數學能力測試上名列第一。的確,新加坡的中小學數學課程在國際社會上一直被推崇。
新加坡數學爲何能頻頻在世界級競賽中取得佳績,又是怎樣的數學教學模式成就了新加坡數學教育的輝煌呢?
01
數學絕不等于算術
提起中國的數學啓蒙教育,絕大多數人的記憶都是強行記憶和題海戰術。幼兒園的時候,掰手指頭算10以內的加減法,小學開始學20以內的加減法,然後是二年級開始的乘除法,到後來的四則混合運算。
很多孩子,在小時候還能考數學滿分,等到高年級開始學方程、代數,有的人就已經開始吃力了。再到之後的函數、立體幾何以及大學階段的微積分、數學應用,基本上就完全暈菜了。
現在中國很多家長們以爲孩子會算術、加減法做得快,就是數學好,這恰恰是對數學最大的誤解。
數學不只是一門學科,更是一種綜合的思維模式。計算的問題,終究可以依靠計算器解決,但邏輯思維、空間想像、分類歸納、統計等等,才是數學範疇內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我們往往把計算的能力看得太重,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培養。
02
新加坡數學獨有的CPA教學法
建模思維是新加坡數學最重要的特色。通過建模,可以將複雜的數學問題簡化成形象直觀的計算方式,讓孩子更容易地理解。
舉個大家都能理解的例子。幾乎全世界的幼兒園教數學,都會從1個橘子+2個橘子等于3個橘子開始,這叫具象。而學完橘子,老師就會教1+2=3。123都是數字符號,這叫抽象。而新加坡的數學,正是在橘子到數字符號之間,增加了一步形象化的圖形符號。這個過程,就是建模的開始。
這種建模的教學法叫CPA教學法,在新加坡的幼兒園和小學的數學中用得非常廣泛。
C – Concrete,也就是具象化
具象化主要就是使用數學教具,這塊主要用來培養孩子的數感。
這就是之前說的1個橘子+2個橘子=3個橘子的過程。這個物化的過程,讓運算有可觸摸可參照的對象,孩子很容易理解。但是這樣的具象化學習是有局限的,只能做基礎的加減運算,稍稍複雜的乘除,用實物解釋起來就不夠方便了。
P – Pictorial 也就是,形象化
形象化,是通過圖像符號,將問題表述出來,是爲由形象向抽象過渡做准備。新加坡的數學基礎教育的最大特點,就是強化了“P-形象化”這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繪畫建模(Model Drawing)。注重結果同時注重過程,給孩子不一樣的解題思路。
孩子可以根據圖形的數量,將對應的數字填寫好。
這種將問題圖像化就是新加坡教學中的形象化教學思維。
A – Abstract 抽象化
抽象化就是具體的建模了。建模將複雜的數學問題抽象爲簡單的數學圖形,方便孩子理解。
將問題裏的圖像和數字用數學圖形來表示,這就是建模的精髓。
再比如:
由此就可以看出,化繁爲簡,把具象變換成抽象,是新加坡建模思維的基礎,這樣在數學圖形的演示中,一眼就能理解什麽是二分之一,什麽是三分之一,孩子理解起來就會更加准確。
爲了便于大家理解,我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年級的數學題,3個蘋果和5個梨,一共有多少個水果?
中國教育體系下出來的小朋友,會直接通過數字來計算5+3=8,快速地知道答案。但是通過這種投機取巧的方式解題,與其說是學會了算數,還不如說是背熟了加法表。
而新加坡數學中,會把蘋果和梨用同樣的方塊(模塊)來表示,而不是具象的水果,就可以讓小朋友不用分心于區別蘋果和梨,而這樣就更注重了數學邏輯的訓練。
再舉一個例子:
比如說,100+1怎麽來算呢?所謂的“+1”實際上在數學啓蒙的過程中是要往後數一個數,這可以給孩子形成加減的概念。
200-2的意思,就是從“200”這個數字開始,往前數兩個數,就能得到想要的答案。
忽略過程的教育,容易讓孩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遇到不同的情況不懂得變通,也學不會舉一反三,所以中國的孩子往往更依賴題海戰術,無形地增加了孩子的學習壓力,這也是中國教育更重視結果的弊端。
新加坡的數學教育在注重結果的同時,也非常在意“過程”二字。小朋友學習的時候,很清楚地知道,必須要寫過程,必須要把他們的解題方法和思路表達出來,一旦自然而然形成了這樣的數學思維,解題方法就不是問題,解題的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而且學得更好一點的小朋友還能運用于生活。
03
數學難度螺旋上升,有承接、有提高
除了建模思維,新加坡數學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在教學體系上,會秉承難度“螺旋上升”的方式。不同的階段,學習的知識點會有重合,但難度不斷提升。這就讓孩子在學習新知識的之後,會從過去已掌握的內容開始,增加信心。
舉個例子,同樣是10以內的數學,在幼兒園低齡階段,我們看到的學習模式是這樣的:
這是單純的圖形和數字的對應關系。
而到了大班階段,10以內數學認知,就同時加上與英文數字的對應:
這就進化成了圖形—數字—語言的結合學習。
再到一年級階段的十以內數學,還是從10以內的認知和學習開始,但不同的是,對數字的認知不再是單獨的數字,而是上升到了數字之間的關系,尤其是每一個數字和10這個數的關系:
這就是圖形—數字—數字之間關系—加減法,一層一層遞進。
以教材裏的例子來看,雖然還是形象化的呈現,但不同的數量,在10個空格裏到底占幾格,剩余的空格,就是這個數跟“10”的關系。
我們看到小魚的數量是“9”,在10格裏面占有9個空格,剩余的空格是“1”,那麽,我們就能得出,10可以有9+1的組合。還能推出10扣掉1,剩下9,于是,加減法就出來了,一目了然。
這種“螺旋上升”的特點,孩子可以在重複之前學到的知識點的同時,又得到相應能力的提升,不斷複習,不斷提高。
新加坡低齡留學擇校指南
新加坡的學校大致分爲三類:政府學校、私立學校和國際學校。
1
政 府 學 校
外籍學生想要入讀新加坡政府中小學,必須通過一場由新加坡教育部統一組織的入學考試AEIS。
衆所周知,爲數不多的新加坡的公立小學可以提供的學額並不多,開放給國際生的學額就更少了。每年新加坡都吸引來幾萬名的國際學生,通過統一考試分配學額是更公平的方法,擇優錄取確保了生源的質量。
政府學校顧名思義就是由政府部門直接管制的學校,教育質量自然就是新加坡小學的標准了。同時新加坡政府在教育上投入巨資,公立小學的各類設施和師資都是非常好的。
2
國 際 學 校
雖然通過考試競爭學額是一個公平的做法,但是AEIS的通過率卻讓不少的家長望而卻步,每年的AEIS考試通過率不足20%,讓孩子小小年紀就要參與那麽殘酷的競爭也是不容易。
但是除了公立小學外,新加坡還有更優質的選擇——國際學校。
新加坡共開設國際學校35所,可以給國際生提供較充足的學額。入學方面,國際學校擁有自主招生權,學生不需要參加政府統一的AEIS考試,只需要通過本校的入學測試即可,但是對英語要求會比較高。
國際學校一般從幼兒園到高中提供完整的一站式學業課程,普遍使用的是IGCSE和IB課程。其中,IB課程吸收了當代許多主流課體系的優點,受全球認可,學生畢業後可申請全世界各大高校,對于有計劃轉去歐美國家的學生是一個很好的跳板。
3
私 立 學 校
相較于政府學校,新加坡私立中小學錄取門檻較低,選擇較多,只要學校有名額,不需要通過AEIS考試。但每個學校都會有一個入學能力測評,學校會根據能力測評的結果來決定學生讀哪一個年級最合適就讀。
學生進入私立學校後如果要升學也是需要參加O水准畢業考試的。
私立中小學采用新加坡教育部規定的教材,與政府中小學同步,畢業生可跟政府中小學學生一樣參加有教育部統一舉辦的畢業生學考試,英國劍橋“O”水准和“A”水准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