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維克多☞財經專欄作家
年底還是有大新聞的。
比如這一條,國家出台《關于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改革的意見》,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全面放寬城區常住人口300萬至500萬的大城市落戶條件。
全面取消的意思是,愛來就來;全面放寬的意思是,有個小小不言的門檻,也是一跨即過。
500萬人以上呢,也精簡。交交保險,居住一下也就可以了。看來是想通了,限制還是沒啥意思。
中國的城市大致是什麽狀況呢?是這樣的,看下自己城市在不在裏面:
這個數據來自2017年的城市建設統計年鑒,一般來說年鑒上的數字會滯後和偏低,但可以作爲參考。
情況基本就是這麽個情況,那麽影響呢?影響是什麽呢?
影響是,三四線城市的人口,特別是年輕人口,會源源不斷向大城市補充。
別懷疑這個結論,這是確鑿無疑的。
就好像以前講“修高鐵促進經濟”,這話沒錯,但也要看是哪裏。如果高鐵經過的地方是小城市,那麽這裏的經濟非但不會發展,還會因爲交通的便利而大量流失人口。
就相當于物理學上的虹吸效應,意思是,利用液面高度差的作用力現象,先將液體充滿一根倒U形的管狀結構內後,將開口高的一端置于裝滿液體的容器中,容器內的液體會持續通過虹吸管從開口向更低的位置流出。
高鐵有虹吸效應,大城市也有,甚至大城市之間,也會吸,就好像吸星大法一樣。比如合肥的會被吸到南京,南京的會被吸到上海……至于能吸上海的嘛,中國或許就沒有了,但紐約東京都可能。
最好的可能,就是未來中國會形成猶如美國大灣區和日本東京灣那樣的超極都市圈,縣城扛不住省城,省城扛不住超極城市群。
前幾年棚改的時候,漲上去的價格其實是很虛幻的,沒有産業支撐的高房價確實很麻煩。能在三線花一萬多買,不如賣了去省城換個小的,同理類推。
因爲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除了住房外,其實要比小城市低很多,而不是相反。
大城市有聚集效應,可以攤薄成本。而小城市要獲得相同的服務,由于能夠攤平成本的人少,反而成本會高出很多。更關鍵的是,有些東西你花錢在小城市也得不到服務。
但反過來說呢?大城市建好的這些公共服務設施,如果用的人不夠多,也會慢慢荒廢。所以,大城市也需要不停地去吸納小城市人口來填補不斷産生的空缺。
爲什麽大城市會不斷産生空缺?因爲大城市基本都是人口黑洞。
以中國特大城市上海爲例,我查了一下2000年來的人口出生和死亡率(注意是單位千分比):
是不是低的可怕!
如果沒有外來人口的補充,上海早已白發蒼蒼,別說發展經濟,就是養活自己都困難。幸好,中國還有人口充裕的內地,目前上海的人口已經接近3000萬,但在上海街頭,已經很難聽得到上海話了。
如果上海是人口黑洞,只進不出,別的大城市就不是了嗎?
別的大城市也是。
在陳志武教授的一篇叫做《量化曆史研究告訴我們什麽》裏面講過,工業革命後,人口數量降低是個普遍現象,特別有錢人和窮人的生育情況顛倒了:工業革命前有錢人傾向多生,工業革命後大家都少生了,有錢人生的更少。
觀察整個世界,這個規律應該都適用。
還有個規律,那就是計劃經濟時代人造的那些城市,都會在後工業化浪潮的沖擊下,變成死城和廢墟。無論這裏原來是生産原子彈的,還是生産資源的,資源一旦枯竭,這裏馬上枯寂。
▲一片死寂的前蘇聯共青團城
▲玉門,空城計
前陣子有網貼說去鶴崗安家落戶,畢竟那裏的房子只有區區幾萬元。但即使在網上掀起了一股風潮,那裏的房價依然低迷。
那麽放開限制後,大城市能不能如設想般壯大呢?這就要看這座城市本來的底蘊和産業能力了。
我們在很久前的一篇文章裏寫過,一個城市最重要就是他的定位,到底是因何而盛。
古代城市,都是在交通要道,才能彙集人流商流和資金流,如果商路改道,就可能讓一座城市沒落下去。比如曾經的歐亞必經商路亞曆山大,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高昌古國。
而現代城市,有些是位于交通要道比如新加坡、武漢,而有些則具有強大的産業能力,比如東莞、蘇州。兼而有之的就很容易成爲超級大城市比如上海、深圳。
並不是所有的大城市都有這樣的潛力,如果不具備彙集商流和人流以及産業的能力,說不定就要被“上山下鄉” 的逆城市化一把了。
這揭示的另外一個真理,城市化如果不能解決産業和就業的問題,這個地方就有很強的逆城市化路徑依賴。當然這條路更走不通,因爲即使城市再不行,成本和就業機會也比鄉村大太多。
最後的結論:未來的中國將有超級城市群出現,個人認爲應該是長三角一個,珠三角一個,其他省份最多能保住一到兩個大城市,其他的三四線估計要涼涼了。
在三四線炒房的朋友們,如果現在還沒出掉手上的貨,真要掂量掂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