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心目中,新加坡地處熱帶,綠樹成蔭,雨水充足。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新加坡是世界上 “名列前茅” 的缺水國家,人均水資源只有211立方米,居世界倒數第二位。淡水危機時時刻刻威脅著這個東南亞城市國家的生存。
由于國土面積小,所能收集和儲存的雨水有限,曾有超過一半的供水依賴從馬來西亞購買。新加坡日用水量約爲160多萬m³,其中住宅用水量占45%。
作爲一個水資源貧乏的國家,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視水務工作,從建國的第一天起,爲人民提供安全與充足的水源就是政府最優先的考量事項。淡水在新加坡被確定爲“戰略資源”,可見新加坡政府對水資源的重視程度。經過50多年的努力,一直 “仰人鼻息” 的新加坡另謀出路,通過開源和節流兩大途徑來逐步減少對馬來西亞淡水的依賴,基本建成了穩健及多元的供水系統。
一是進口水。早在1961年和1962年,新馬就先後在1927年的供水協議的基礎的簽署了兩份供水協議。協議規定:2011年前,新加坡每天從馬來西亞南部的柔佛州進口32.5萬m³淡水,價格爲每4.54 m³未經處理的“生水”支付0.03林吉特(約合0.01美元);2011年至2061年,新加坡每天從柔佛州進口的淡水增加到94.6萬m³;2061年後,雙方將根據新加坡的實際用水量另行商談具體的供水量。同時規定新加坡以0.50林吉特每4.54 m³的價格將2.27萬m³處理後的淨水賣回給馬來西亞。不過實際上,當局向柔佛提供了多兩倍的飲用水,一天達7.2萬m³。
新馬供水協議中的水源地
在簽定協議的1961年和1962年,當時的新加坡領導人李光耀正准備讓新加坡自治邦與當時的馬來西聯合邦以及沙撈越、沙巴合並成一個國家 ——馬來西亞,基于同是一家人的原則,水價的協議 “對新加坡有利”。簽署的供水協議也是一項1965年在兩國所簽署的《獨立協定》中獲得保證的基本協議,並在聯合國備案。
從本世紀初開始,雙方便在生水價格問題上龃龉不斷,談判未果爭吵步步升級。水價問題可能是“障眼法“,馬來西亞以此爲籌碼和新加坡爭取更多經濟上的利益,如新馬高鐵計劃等。
爲了不完全受制于人,在一棵樹上吊死。新加坡已經開始和印度尼西亞簽署了供水協議。協議規定,新加坡將和印尼共同開發印尼廖內省的淡水資源,印尼則將部分淡水通過海底管道提供給新加坡。但由于這項工程技術要求高、耗資巨大,至今仍然處于研究設計階段。
二是國內集水區水源。新加坡有三分之二的面積屬于集水區,這些地區也是自然保護區,其土地專門用來收集雨水,然後通過溝渠彙入遍布全國的17個蓄水池,經水廠處理後進入供水管網。新加坡政府的計劃是最終把全島集水區的面積擴大到全島面積的90%,以“采集每一滴雨水”。
17個蓄水池
新加坡政府極力開發集水區的綜合職能。PUB推出了一項簡稱“ABC”的計劃,即“活躍、美麗、幹淨”(Active,Beautiful,Clean),配套建立休閑娛樂設施,使水庫及河道不但能夠收集儲存雨水,同時形成一處美麗的景觀。
第15個濱海灣附近的水庫
三是新生水。新生水是新加坡的成功故事,也是永續供水的支柱。新加坡還十分重視生活汙水的收集利用,將生活汙水和雨水的收集分隔,建立獨立的排水系統,然後將收集到的生活汙水,通過先進的技術加以處理,循環這是采用先進薄膜技術將用生活汙水處理成高質量的再生水,也就是所謂新生水。目前新生水主要供應給工商業用戶使用,另有少量5%左右的新生水被注入國家蓄水池庫,與其它水混合,最後再處理成飲用水。目前新加坡共有5座新生水廠,所生産的新生水能滿足全國30%的用水量,2060年這一指標將有望提高到55%。
比爾蓋茨在品嘗達到飲用水標准的“新生水”
四是淡化海水。新加坡四面環海,最不缺的就是海水。所以在解決水的問題上,新加坡政府首先想到的就是淡化海水。新加坡四面環海,因此新加坡積極投入更經濟有效的海水淡化方法。目前,新加坡建造了3個海水淡化廠,總裝機容量爲60萬m³每天,可滿足新加坡目前30%的用水需求。另外兩個海水淡化廠將在2020年建成。預計到2060年,脫鹽水將滿足新加坡未來30%的用水需求。但是海水淡化的成本卻相對較高,目前新加坡海水淡化工藝主要采用的是反滲透技術進行海水淡化,耗電量約3.5千瓦每m3,目前並沒有大規模應用。
海水淡化計劃
除了保護和利用好有限的水資源, 新加坡政府制定了完整的節水制度和節水計劃,設立專門機構,通過行政和經濟手段推進節水工作,同時研發新的積水技術。從1983年是開始,新加坡政府強制在公用洗手間內安裝適時自關水龍頭、水流調節器及減壓閥等節水設施。調整水價是促使消費者節約用水的有效方法。新加坡的水費包括水本身費用、水資源保護稅、處理處理費用等,根據最新的定價,新加坡居民根據用水量每噸的水費在人民幣18.31元~24.65元。還有一項獨特規定,即居室的廁所要按數量交納排汙費:一戶只有一個廁所,每月付15人民幣。
新加坡政府積極應對,以“滴水不漏,全程跟進”的管理理念,開源與節流並舉,成功地解決了缺水問題,實現了可持續發展。根據現在制定“自給自足“的計劃,未來新加坡的淡水供應中50%將來自收集雨水,25%來自廢水循環利用,另外25%則由海水中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