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有獅城的過往、也有當下;
有浪漫、也有日常。
沿著中峇魯MRT車站向東走十幾分鍾的樣子,在Blk1的巴士站對面,便是中峇魯曆史街區。
忽然矮下來的街道立面,忽然靜下來的城市街區,忽然慢下來的生活節奏。走入這裏,你便走入了一段曆史,走進了一種生活方式……
在中峇魯的故事(上),哪哒帶你回顧了中峇魯作爲新加坡最早的公共住宅區的建設曆程,裝飾風藝術(Art Deco)的建築風格,還有這裏曾經居住過的名人。不知你是否還記得那宛若機翼線條的房屋,優美的旋轉樓梯和缤紛的鐵藝門窗?
隨著半個多世紀的風雨,屬于中峇魯的曆史都已隨風逝去,在快速城市化中得以幸存的老街區,作爲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低層裝飾藝術風格的公共住區之一,被新加坡政府特批爲曆史保護街區。柴米油鹽的生活在這個老住區繼續著,吸引著年輕人來約會,老人來喝茶,遊客來找尋新加坡的味道……
政府保護的曆史居住街區
新加坡的城市保護項目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最初的保護區集中在中心區內部,包括中國城、馬來村以及小印度這些代表新加坡多種族文化的片區。如今新加坡曆史保護街區的範圍不斷拓展,也包括了位于中心區外圍的老居住區(稱爲Secondary Settlements),中峇魯社區便是其中之一。
中峇魯曆史保護街區
2003年12月1日,因著公共住房先驅的地位及其獨特的建築設計風格,中峇魯社區被城市重建局(URA)認定爲城市曆史保護街區。中峇魯保護區包括:20座戰前建設的2-5層的公共住房單位(新加坡信托基金會SIT于20世紀30年代建造);沿中峇魯路(Tong Bahru Road)的兩層過渡式風格的店屋(shophouses,曾在建築篇提及);以及歐南園路(Outram Road)沿線建于40年代初期1-4層裝飾藝術風格的店屋 。在如今以高層高密度的住宅爲主的新加坡,這個片區無疑是個難得的清淨之地。
丨中峇魯保護區範圍圖 (URA)
隨著保護規劃的實施,中峇魯老房子得到了保護和修繕,整個街區的肌理得以保留。從高處看下去,一片綠樹環繞的紅頂多層小樓頗有幾分浪漫氣息,圍合的庭院中也都是點點綠意。
丨從高處望中峇魯保護區(URA)
曆史保護要素
中峇魯保護街區的建築如今仍舊用作住宅。因此,爲了最大限度保持建築原貌,政府制定的保護規劃中強調住戶在改造修繕房屋時必須保留建築物的原始構建及關鍵要素,其中包括綠色玻璃的軟鋼窗戶(mild steel windows with tinted green glass),預制通風口(pre-cast vents),木門(timber doors)還有開放式的陽台(open balconies)。這些要素都是如今新的HDB組屋看不到的。
丨綠色玻璃窗+開放式陽台(URA-Skyline)
新的住戶允許進行適當改造以適應現代需求,但必須在URA的導則之下進行,以確保建築遺産的特征得以保留。以下幾張圖是URA的修繕導則,包括建築關鍵保護要素內容,可以改造的方案,以及要避免的改造方案。
丨中峇魯公寓建築保護要素(URA)
丨中峇魯公寓建築門(下)窗(上)改造導則(URA)
獅城最文藝居住區
走向中産階級化的街區
因著中峇魯住區低層低密度的布局、罕見的4米建築層高、優雅的藝術裝飾風的設計、以及鄰近市中心區的位置,這裏成爲了獅城年輕人向往的社區。盡管這裏的房屋很快就要到99年的房屋擁有權限的上限,還是有很多人願意花高價購置這裏的房産。以下是在新加坡最普遍使用的房屋中介網站“PropertyGuru Singapore”上面找到的:裝修一新的116平米的房屋報價可達188.8萬新幣。而相比之下,相似地段的老房子應該在這個價格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之間。
丨PropertyGuru Singapore上中峇魯社區房屋報價
除此之外,不少藝術家和設計師相中了中峇魯的文藝氣息,來這裏開設店鋪。讓我印象頗深的是一家獨立設計師的服裝店DGA Threads。
那是新加坡疫情剛剛開始的時期,一個暴雨過後的下午,我和朋友在這一帶閑逛。透過玻璃櫥窗,我們一眼瞥見這個店裏的一件旗袍:綢緞的面子,齊膝的短款,青色的底,土黃色團扇的圖案,窄領口,下擺微開……那是一種混合了東亞和東南亞氣息的風格,又有點亞洲之外的味道。沒能夠擋住誘惑,我和朋友不顧病毒的危險,推門進店。在衣架背後小小的工作室中,我們遇到了一位有點上了年紀的意大利設計師,因著對東方文化的迷戀,他開創了這個品牌,親手設計、剪裁、縫制每一件衣服。怪不得這看似東亞風格的服飾背後透著點國際範兒。
丨DGA Threads小店門口(Googlemaps)
中峇魯也是獅城新銳咖啡店的聚集地。其中,Tiong Bahru Bakery和PS Cafe聲名遠揚。Tiong Bahru Bakery的可頌稱得上是全島最正宗。我家附近有一個Tiong Bahru Bakery制作基地,每每經過,隔著十米開外,裏面甜點的暖香味就一陣陣襲來…… 想像著這樣的香氣混合著咖啡的味道,著實醉人。依稀記得有一個關于文化城市評估的報告,提出根據一個地方的咖啡廳數目來評估其民間的文化發展。想想或許有一點道理:點一杯咖啡倚窗而坐,看著屋外的風景,和三兩朋友閑話家常,不經意間便有創意的火花碰撞出來。
丨Tiong Bahru Bakery(living+nomads)
丨[email protected] Bahru Bakery(TBB facebook)
丨PS Cafe(pscafe.com)
街頭壁畫:曆史重現
去過馬來西亞槟城的小夥伴一定很難忘記那遍布老城區的壁畫,手機裏大概都會留下幾張合影。近年來,這股壁畫風也刮到了獅城。中峇魯街頭的壁畫和老建築相得益彰,反映了這一帶過去的生活場:如街頭小販、居家生活、遛鳥的角落……讓人仿佛置身過去。這些街頭藝術作品由本地藝術家葉耀宗(更多作品請見https://yipyc.com/)繪制,內容皆圍繞這裏昔日場景而創作。例如,壁畫中的鳥籠,紀念的是這裏曾經熱鬧一時的 “遛鳥” 角落。
丨中峇魯壁畫(yipyc.com)
據藝術家葉耀宗回憶說:“中峇魯是我兒時常常玩耍的地方,記憶中和兄弟姐妹們互相追逐,喧鬧著撿散落在地上的相思豆……時至今日我還有三個姑媽都住在這裏。這裏有我滿滿的回憶和社區歸屬感,因此我選擇這裏繪制壁畫,期待這些壁畫能和背後這些建築一樣,作爲新加坡曆史遺産的一部分”。
最愛中巴魯市場
在不斷向著時尚化、高檔化邁進的路上,中峇魯並沒有失掉其原真性、平民化的一面。這其中”中峇魯市場”功不可沒!這個市場前身是于1951年1月開放的成寶路市場(Seng Poh Road Market),是新加坡很有曆史的市場之一。
丨成寶路市場(remembersingapore)
2006年,經過兩年的整修,原來單層的市場重新開放爲一幢兩層樓的建築,並更名爲“中峇魯市場和食品中心”。和新加坡很多市場(巴刹)不同的是,這裏幹淨和整潔程度媲美超市,食物的新鮮度也是極高的。在這裏還可以找到新西蘭空運來的牛肉還有各色用于西式烹饪的食材。除了辛勤采購的大媽們的身影,還常常可以看到住在附近公寓裏的白人來這裏購物,也有不少女傭緊握著一張主人寫下的購物清單來詢問。市場裏混雜著潮州話、福建話、粵語、英語……十分熱鬧。李國華在《海峽時報》上書寫的一段話很能反映這個市場的鮮活感:
……這裏擠滿了大汗淋漓的家庭主婦,操著粵語並打手勢給攤主。在這裏你什麽都可以找到,從雨傘、毛巾到可愛小女孩繡花睡衣,女式上衣,更別說新鮮的肉、魚、蛋,成群的新鮮水果,碩大的西瓜挂在繩袋中,晾乾和罐頭貨物。這也是我見過的最新鮮,最豐富多彩的切花精選市場!
中峇魯市場共有兩層,樓下是各式生鮮雜貨,樓上則是久負盛名的熟食中心。很多老店鋪都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50年代,從豆漿、豬雜湯、水粿到蝦面、雞飯……獅城美食應有盡有。
丨中峇魯市場入口(Honeycombers Singapore)
我家離中峇魯市場只有一站MRT的距離。記得在寫博士論文最掙紮的歲月中,我最享受的時光,便是每周六的早上,拉著我的藍白色條紋購物小推車,來這裏采購。心情好或不好的時候,我便額外犒勞自己一捧鮮花。手捧著七彩的花束,一路招搖著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