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日本是太平洋上的一個國家,主要的經濟來源是工業和貿易,但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全球性的經濟危機爆發,危及到了不少國家的經濟發展。在這次經濟危機中,日本可以說是損失慘重。一時間,日本社會迸發出了很多問題,人民與政府的矛盾也在日益加深,爲了解決這一問題,日本決定對外挑起戰爭。
一方面,人民可以選擇參軍,緩解就業壓力,另一方面還可以掠奪他國資源,供給本國發展。 縱觀當時世界局勢,日本的軍事實力屬于拔尖水平,有很多國家可供日軍侵略,但爲什麽當時的日本最終會選擇地域遼闊、人口衆多的中國呢?其實這裏面有很多原因。
很多人都知道,曆史上的唐朝十分鼎盛,周邊國家都會派遣使者來到中國學習文化,日本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個。日本使者將唐朝的文化盡數傳回了本土,從日本的一些建築風格和文字,都可以看見中國唐朝的一些影子。
在那個時期,日本對我國的印象就是富饒強大,作爲一個小小的島國,那時的日本絲毫不敢觊觎。
但隨著曆史的進程,清朝晚期的中國由盛轉衰,成了各個國家都眼紅的肥羔羊,而與中國毗鄰的日本又發生了什麽呢?
當時的日本正處明治維新時期,科學技術和工業發展十分迅速,甚至能批量生産重型武器,日本的經濟也在這一段時間,發展迅猛,瞬間跻身成爲了亞洲第一強國。
日本對我國的野心,也從那個時候開始顯露了出來,其實早在很久之前,日本就已經對中國圖謀不軌了。據說當時日本所繪制的中國地圖,甚至比中國自己繪制的還要精確,除了每個省市縣級地區劃分明細外,就連每個村莊有多少人,都在地圖上標注的明明白白,可見日軍侵華的心思已久,最後選擇在了我國最脆弱的時期,發起了進攻。
事實上,日軍選擇侵略中國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國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把“中國地圖”倒過來一看,正是“圖地國中”,意思就是我國的位置是中心。我國周圍有老撾、印度、俄羅斯等國家,確實是亞洲的中心,仔細一想也終于明白了日本的野心,侵華正是日本稱霸亞洲的第一步。
好在中國軍民頑強抵抗,用了14年,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日本稱霸亞洲的美夢,也就此破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