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新冠疫情,讓新加坡的經濟遭受了不小的沖擊。
在新加坡政府優先“保住本地人飯碗”的政策下,很多在新加坡工作的外國人都因疫情的沖擊而被減薪,甚至失業。
還在新加坡堅持的外國人依然在艱難的情況中奮鬥著,努力著。
這次疫情,也再次讓這些外國人直面一些本來忽視的問題:醫療。
如果不幸在這次疫情中“中招”,從檢測到治療再到住院觀察,這層層的醫療費用全部自費的話,足以讓任何一個在新加坡的普通打工族“辛苦奮鬥好幾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嚴重一點說,在新加坡,你可以死,但不能病。
01.
生個病就可能傾家蕩産
最直觀的,以這次疫情爲例。
在新加坡,檢測新冠病毒的費用約爲每次260新元,好在這部分目前還是由新加坡政府承擔。
如果是外國人,3月7日之後在新加坡確診後治療需要全部自費。
按照黃廷方醫院的價格來看:普通病房價錢從203新元到469新元不等;加護病房的價錢都是翻倍的統一價格每天860新元。
外國人普通病房與加護病房費用,圖片來源:黃廷方醫院官網
算起來,外國人如果因病情需要住1個月(30天),那麽單單是住院費用就需要花 6090新元-25800新元,折算成人民幣後約爲3萬-13萬。
如果是公民/永久居民,3月27日之後還堅持出境,回到新加坡確診後治療也需要全部自費。
住院費用相對來說比外國人便宜一半,一個月大概是1140新元-2580新元,折算成人民幣後約爲6千-1.3萬。
……
而這還是比較樂觀的不涉及其他花銷的情況。
對于那些沒工作幾年的年輕人,本來就沒有多少積蓄,一旦確診,這高昂的住院費用就足以讓他們回到一窮二白的狀態。
2020年1月,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了最新的報告《World Health Report》對全球各個國家/地區的醫療體系進行了比較,最後按照預期壽命進行了排名。
排名考量的方面主要有醫療水平、接受醫療服務的難度和醫藥費負擔公平性等方面。
經過了綜合對比,新加坡位列第三。
所以,很多人看到的都是:新加坡醫療設備先進,醫療水平世界排名第三。
而真正身在其中的外國人卻只有一個感受:貴!
很有可能,感冒咳嗽去看個醫生,200新幣就沒了……
2018年,一位剛到新加坡不久的媽媽帶著小孩去診所看病,只是普通的感冒咳嗽,當賬單出來時,這位媽媽卻被嚇了一跳:
是的,你沒看錯,看診費和醫藥費一共花了207新幣,折合成人民幣要1000多……這在國內真的是想都不敢想的。
還有可能,一個小小的闌尾炎手術,要花10萬人民幣……
賬單是不會騙人的。
在新加坡,一個婦科手術花掉8萬新幣不是夢!
2018年,一位從澳洲來新加坡探親的女士——杉缇(Santhi Menon)因劇烈腹痛而到樟宜綜合醫院求醫,經檢查發現或是生殖系統出問題後,轉到了竹腳婦幼醫院。
杉缇起初被診出患有輸卵管卵巢膿腫,也因腸胃阻塞進行了引流治療,但情況未見好轉,又再動手術切除子宮,約3周後出院,結果在看到賬單的瞬間立馬傻眼:
治療期間,她的醫藥費達8萬多新元。
當中1萬新元包括額外護理費用,每次海綿擦浴24.7新元、換一次尿袋31.2新元,就連護士在外等她洗澡也要18.2新元。
更有甚者,一個分娩手術就可以讓一對外國夫婦直接破産!
2019年,一對英國情侶經由新加坡轉機時,才懷孕24周的女方突然臨盆,在新加坡中央醫院早産下孩子後,需要支付約25萬新元的費用!
面對這個天文數字,這對情侶甚至在網上發起了衆籌,希望得到社會的幫助。
“我們非常震驚及擔心,我們面對一個嚴重早産的寶寶,他可能有很多健康問題,同時我們被困在一個沒有福利支持的國家。
除此之外我更要面對約14萬鎊費用,這還是在媽媽和寶寶沒有進一步並發症的情況之下。”
BBC和泰晤士報都對這條新聞進行了報道,海外的網友也對新加坡的高昂醫療費用表示震驚不已。
新加坡本地人相對于外國人來說其實已經算是醫療制度的受惠群體了,畢竟他們有政府補貼,同樣的醫療項目,花費也比外國人少。
但本地人也對高昂的醫療費用表示無語:一位本地安哥就因爲拔掉一顆牙齒花費700新元……
就連新加坡政府也一直在強調,新加坡人的醫療開支太大了,而且還在持續上漲。
但是,想等新加坡的醫療費用降下來,從各個角度來看都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所以,似乎可以理解新加坡人爲什麽那麽熱愛健身了,畢竟,強身健體才不容易生病。
此外,新加坡人在醫療保險上的支出也在逐年增加。
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都有CPF賬戶,看病可以用Medisave,也就是醫療保險報銷。一旦有什麽大病,用健保戶頭裏的錢買一份住院保險,自己再買一份私人醫療保險,基本上可以做到大部分報銷。
而外國人沒有Medisave,需要通過用人單位或個人直接從保險公司購買醫療保險,這部分保險可以報銷一部分的看病費用,但住院報銷額度非常低。
但是,還是買份醫療保險備著會更安心一些。
02.
骨感的新加坡醫療現實
2020年,在WHO發布的世界醫療體系排名中,新加坡位列第三。
2014年,在彭博社發布的世界醫療效率排名表中,新加坡更是位居榜首。
剝開這層光鮮亮麗的外表,除了醫療費用高昂這一點飽受诟病,另一些圍繞新加坡醫療情況的爭議也從未消失。
調查顯示,新加坡幾家大型的公立醫院急診室就診的平均等候時間在1-3小時之間,個別醫院在某些天會達到4小時等候的高峰。
診所相對而言會好一些,但是依然經常有“排隊五小時,看病兩分鍾”的情況出現。
有發著燒等了近5個小時的:
“有次去polyclinic看病,拿了號我就要哭了,9點去的,竟然要等到12點!
而且,最後我1點半才看上,我還發著燒呢,就這麽幹等著,感覺都等出幻覺了……
也有轉診到醫院科室結果被告知要等半個月的:
“我脖子上長了個小東西,結果轉診去專科,告訴我要排半個月!本來長了東西就很忐忑,想想要等半個月就覺得心裏沒底。
後來我就直接回國看了,中國大夫看了下就說是脂肪瘤,在門診20分鍾就切除了,才花了幾百塊錢。”
還有吐槽和醫生交流不暢的:
“每次看病都經曆大型雅思考場,華人醫生有的華語也不好,全是專業英文名詞,連比劃帶查字典,可謂是心很累了。”
……
另一個爭議點就在于:新加坡的醫療水平真的有那麽高嗎?
從各種外部報道來看,是的。
2020年,由美國《新聞周刊》發布的世界最佳醫院排行榜上,新加坡中央醫院名列第八,新加坡國立大學依雲則排名31。除此之外,新加坡在各種世界醫療排名中總能名列前茅。
然而很多反饋卻指向了與這個“豐滿”的外在截然相反的“骨感”現實。
有些醫生的基礎技能發揮不穩定:
“上次去抽血,一針紮在手臂上,沒血出來,來來回回的紮了5次都沒出血… 我當場都臉色蒼白了。”
有些症狀沒能得到醫生的重視:
“發燒反反複複不好,嚴重耽誤學習,這新加坡醫生使了好大勁給我開藥,回家一查——土黴素。
這藥也太有年代感了吧,感覺中國都不吃這個藥了。醫生不給打退燒針,退燒就吃Panadol。
很多情況下,新加坡的醫生偏向于保守治療:
“我去年咳嗽幾個月被家庭醫生refer到一個specialist,做了全套生化檢查後沒有發現任何病因又被這個specialist refer到另一個管喉嚨的specialist。
那厮給姐做了各種檢查後竟然就開了一盒阿莫西林。”
還有的患者在醫院進行手術之後沒幾周又病情反複,只能再回去複查,再做新的處理。
……
不可否認,醫生的某些處理是根據各個國家醫學教育和文化差異等等造成的。但是,在外界都對新加坡的醫療予以極高的評價之下,新加坡真正的醫療現實,是否能與這些贊譽相匹配?
以實際情況來看,怕是“骨感”了一些。
03.
在新加坡生病了怎麽辦?
在中國,我們生病了一般就是去診所看一下,或者去醫院相應科室挂個號,但是在新加坡,情況就有所不同。
對新加坡的醫療體制,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莊嘉穎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我們在醫療資源方面是算比較少的。醫療體制長期以降低成本爲出發點,希望減低它認爲多余的部分,對于床位,對于醫生,對于護士。
新加坡的醫療體系可以大致分爲三個層級:診所——綜合醫院——專科醫療中心。
具體來說,裏面有家庭診所、綜合診所、公立醫院、私立醫院和專科醫療中心。
爲了能更有效的利用有限的醫療資源,新加坡實行的是嚴格的轉診制度。
新加坡的診所可以說是一個類似國內醫院門診部的存在,主要有家庭診所(General Practitioners Clinics,GP)和綜合診所(Polyclinics)兩種類型。
Polyclinics由政府經營,部分醫藥費受政府津貼,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看病成本相對比較低,所以通常Polyclinics的人會比較多。
也正因如此,去Polyclinics看病需要等待的時間比較長,有時甚至需要排一周才能看得上病。
GP Clinics則是私人運營的,通常人比較少,等待時間比較短。有些GP Clinic也有科系之分,比如說婦科診所,牙科診所等。
雖然叫診所,但是它們都是有正規執照的,醫生的能力也不比大醫院的差。
“手術在大院,康複在社區”,這個觀念植根在新加坡人的心中,從城市規劃時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所以在新加坡,幾乎每一個社區都有Polyclinic,每一個組屋樓下都有GP Clinic。這也大大方便了新加坡全島人民的就醫需求:常見的摔傷、感冒發燒、孩子疫苗、准證體檢、小型外科手術等小病小痛,都可以去診所醫治。
從就醫方式來看,Polyclinic和GP Clinic都需要預約排隊,有的GP Clinic也可以Walk-in;
從排隊時間來說,Polyclinic人很多,排隊時間較長;GP Clinic則相對來說,排隊時間較短;
從價格上看,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因爲有政府補助,所以去Polyclinic看病成本較低;但對于沒有政府補助的外國人,兩者之間費用相差不多:如果是普通的感冒咳嗽,一般醫藥費用是30-50新幣左右。
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具體選擇。
去診所之前,大家可以先致電診所,詢問清楚其提供的服務,免得白跑一趟。
初次到診所看病,也一定記得帶上IC,外籍人士則需要帶上護照。診所的接待員在登記信息後會讓你等待被叫號。
在診所就醫後,一般的小毛病應該就沒什麽問題了,回家注意休息、按時吃藥就可以。
但如果診所的醫生覺得你的病症比較嚴重,或者診所的設施不足以治療你的病症,一般就會寫一份轉診信,幫你預約醫院的專科醫生;情況危急的話,也會直接叫救護車把你送過去。這也就是所謂的“轉診”。
新加坡的醫院分爲兩種類型:公立和私立。二者都屬于綜合性醫院,提供24小時急診和專科門診的服務。
新加坡現有7家公立醫院、1家婦幼醫院和1家精神病醫院。
醫院比診所要更加難預約,需要等待的時間也更長,直接walk in的話在排隊時間長的同時還會支付較高的挂號費。
如果病情嚴重,比如高燒不退等,也可以直接去醫院24H急診部。等待時間視病情而定,工作人員會安排比較危急的病人先就診,有時候可能需要等待長達3個小時左右。
看急診的費用每家醫院都不同,外國人的急診費用一般都在120新左右,包括了基本檢查、傷口處理和問診費等,如果需要後續治療或者住院則要另外收費。
遇到突發狀況也可以選擇叫救護車,新加坡救護車的電話是995。
如果情況緊急,一般不會收取呼叫救護車的費用,救護車會把病人送到最近的一家政府醫院的急診部就醫。
在急診部病情得到解決的話,就可以直接回家休息了。但是情況複雜或者需要手術的話,病人就會被安排接受專科醫生的診療,再進行必要的手術和住院。
在公立醫院就診一般都需要提前預約, 候診時間較長, 也不能自由選擇醫生。
由于那裏的醫生要面對更多的患者, 爲每個患者服務的時間相對較短;
而私立醫院由于患者相對較少, 不需要預約, 候診時間較短,還可以自己選擇醫生,醫生也能與患者作更多的交流, 提供更細致的服務,收費就相應高一些。
一些公立醫院也爲自費病人提供高端醫療服務, 設有針對性的部門和項目, 如體檢,會診,專科治療等。基礎的檢查和服務, 公立醫院比私立醫院收費較低;對于外籍人士和高端的服務項目, 公立和私立醫院的收費差異不大。
總的來說,大部分新加坡人都會首先選擇去公立醫院就診,可以享受部分補貼,也有一部分新加坡人和外國人會選擇去私立醫院看病。
新加坡醫療體系的最高層級,就是專科醫療中心。
目前新加坡共有6個專科醫療中心,分別針對癌症,心髒,眼睛,皮膚,神經科學和牙科。
這些都是針對單一科開放治療的醫療中心,解決的是綜合性醫院也解決不了的疑難雜症,其醫療費用也相當高。
而新加坡之所以實行這樣的醫療制度,也是因爲有限的資源決定了必須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調查顯示,新加坡的人均醫生數量是比較少的,在發達國家中處于末端。因此如果沒有一套有效的轉診系統,很有可能會發生人滿爲患,醫生不堪負荷的情況。
三層的轉診醫療制度,可以有效的將病患分流:一些不是很嚴重的疾病,診所和就可以應對,因此無需去醫院和專科醫療中心占用寶貴的醫療資源。
但是,醫生短缺以及病床不夠的問題依然存在,這次疫情也反映了醫療體系中的一些不足之處。
總結一下:在新加坡,小病去診所,大病去醫院。
記得買份醫療保險,以備不時之需。
再升華一下,小病診所解決,保險能報多少就報多少,至于大病,還是打飛的回國治吧。
畢竟,新加坡的醫療費可不是我等凡人可以承擔得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