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結果顯示,在政治多元化和疫情造成的危機感之間,新加坡人選擇了多元化。(檔案照)
作者:韓詠梅
冠病病毒讓新加坡面對建國以來最大危機,執政黨決定在這個時候舉行大選,希望在憲法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這項重要的民主程序,讓新一屆政府可以專心致志處理抗疫與經濟建設,以保障新加坡人的生命、生計和未來。
投票結果顯示,在政治多元化和疫情造成的危機感之間,新加坡人選擇了多元化,長期執政的人民行動黨總得票率不僅跌到1965年以來的第二低,還痛失一個四人集選區,損失一個部長、一個高級政務部長,以及一個高級政務次長。
前三軍總長,現任職總秘書長黃志明帶領的競選團隊,竟然不敵一支新手軍,說明了什麽?
這反映兩個問題,第一,選民對政治多元的訴求,超越了疫情造成的危機感;第二,人民對強勢領導風格的接受度已今時不同往日。
政治多元的訴求是全球大趨勢,高度國際化的新加坡更是不可能置外。長期執政的人民行動黨顯然知道這股全球性的反建制風已吹到新加坡,在回應多元化訴求方面,他們讓國會裏非選區議員人數增加,並且讓他們也享有投票權,希望以此滿足民衆希望國會有不同聲音的訴求。
反對黨把非選區議員制度指涉爲限制他們發展的手段,從選舉結果看來,這個策略是奏效的。
當社會日益多元,各種差異自然增加,在傳統的種族、宗教、文化、語言、貧富之外,思想上的差異也自然産生。多元化是受到普遍認同的價值,即使這樣,多元化的程度本身也很多元,每個人在光譜的某一個地方,最後大家都希望自己的聲音被聽到,然後再從一個不太整齊的狀況中,理出一個共同的方向。
世代拔河
反建制思潮在全球掀起浪潮,新加坡的一些年輕人也在社會上尋找不平等,爲弱勢者發聲,認爲唯有改變現有體制,自己才有機會參與主導國家的進程。但也有另外一些年輕人看到其他地方缺乏合理的民主程序,所以正義無法伸張,回頭看新加坡,可以接受在現有的社會結構和框架中,以建設性的參與方式,讓社會和國家走向更好的將來。
兩種想法都是正面的,前者試圖用否定與另建來達到目的,後者以參與和溝通來推動議程。
王瑞傑副總理提出的各種對話,就是希望年輕人能夠通過參與和對話,感受到自己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這個努力不可謂沒有成績,但是它抵擋不了世界的大趨勢,最多只是減弱這個浪潮的沖擊力。
雖然這次大選,執政黨受到挫折,但是這種溝通和合作的方式必須繼續,而且要讓人民確切感受到政府願意變通,制度可以改變,而且改變一定要具包容性。
放眼未來
這次大選提出了好幾個重要的課題,除了前面談到的政治多元化,對經濟發展的方式、對過去我們視爲不易公開討論的宗教、種族問題等,都被端到台面上,然而九天的競選期很短,一個必須分出高下的競爭環境,不是討論這類課題的時機和場景,敏感的課題,無法在情緒激昂的時候理出頭緒。
但是這個時代,大概沒有什麽課題可以完全不談,政治和思想領袖們需要思考處理這些敏感課題的新方式。
另外,現在人們的知識水平高,思想比較細膩,不太能接受抹黑和動辄報警的處理方式。
以辣玉莎事件爲例,新加坡人普遍認爲自己有能力分辨這是刻意的歧視,還是26多歲年輕女生的無心之失。
我想未來應該制定更嚴格的條例,禁止任何人在選舉期間突然爆出對候選人不利的爭議性事件,這不僅對候選人不公平,也讓選民非常不滿,最後對一個公平公正的選舉結果,是有傷害的。
怎麽樣才是強有力的委托?
李顯龍總理和執政黨的領袖們都一再提醒選民,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史無前例的挑戰,希望選民給予強有力的委托。于是,人們很自然地問:怎麽樣才算強有力的委托?
橫掃93席是不可以想像的,所以我一開始就不認爲執政黨贏得所有選區,就是強有力委托。雖然政治領袖都不說,我猜想他們希望的是接近2015年的得票率,也就是接近70%,開票的結果卻是接近2011年的成績。
2011年的得票率是60.1%,當時被視爲“分水嶺大選”。這次61.24%的得票率說明2011年那場大選確實是分水嶺,從此人民行動黨已經很難再獲得接近70%的得票,這是新的政治現實。
李總理在6月30日提名之後的記者會上說:“如果選舉之後結果是,你得到絕大多數的支持,但是那小部分不把票投給你的人對結果極度不滿,那就是國家分裂,信任喪失,缺乏相互尊重。這就是西方一些國家如美國出現的現象。我想那不是一個好的結果。”
反過來,如果執政黨沒有得到絕對大多數的支持,但是選民的不滿聲音被聽到,多元化的訴求得以實現,而且下來政府認真處理,那這個國家不會分裂。只要新加坡人有共同的信念,不論怎麽樣的結果,都是好的結果。
投票程序令人失望
最後必須說2020年7月10日的投票日,必定記錄在新加坡曆史裏。這一天發生的事,是一記警鍾,我們需要努力找出問題,糾正過失。
這場在意料不到危機下舉行的大選,在關鍵的這一天發生出乎意料的事--不能在預定的時間內完成投票,必須延長兩小時。這對一向講求效率,重視精准度的新加坡來說,是難以想像的。但是,它確確實實地發生了,而且發生在全民專心在爲國家前途投票的這一天。
本屆大選不少投票站昨天一早就出現人龍,有些熱點戰區甚至從早排到晚。(何家俊攝)
從投票過程、防疫安排、人流控制,到投票那一刻,今天是讓人失望的。我們要避免以單一事件來評斷整個制度,但投下神聖一票過程中發生的一連串事故,見微知著,讓人不免要質問有關當局,究竟有沒有審慎對待他們的工作?
在治理問題上,經常用的一個英文詞彙“integrity”,中文翻譯起來沒有一個百分百吻合的詞,用在人身上,它指的是“誠信”,用在制度和事物上,它指“可靠”和“完整性”。政治上,integrity受到質疑,必然引發信任危機,這是我們這個小國必須避免的。
我們的觀點可以多元,但一代一代的新加坡人辛苦建立起來的制度,必須要讓我們有信心,也需要在每一個環節都得到認真維護,大家才願意不論風雨,共同努力下去。
多元化是受到普遍認同的價值,即使這樣,多元化的程度本身也很多元,每個人在光譜的某一個地方,最後大家都希望自己的聲音被聽到,然後再從一個不太整齊的狀況中,理出一個共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