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醫療專家提醒,疫苗問世不意味著冠病將會馬上消失。(路透社)
作者 李國豪
國際近來頻頻捎來冠病疫苗研發進度取得突破的好消息,讓世人對恢複疫情前的生活感到無比樂觀,已經邁入解封第二階段的新加坡也不例外。
目前,全球共有130款候選疫苗,其中有24種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然而,本地醫學專家對這種過度樂觀的期待澆了冷水,警告即使最好的疫苗也不會是萬靈丹,因爲它未必是百分之百有效,而且有效期可能有限,不是長久的。所以,疫苗必須加上有效的治療及安全距離措施,才能有效遏制冠病的傳播。
杜克—國大醫學院新興傳染病項目副主任黃英勇教授23日在《海峽時報》的網絡研討會上說明了多管齊下遏制病毒的重要性。
“如果只單靠疫苗、藥物或安全社交距離措施是無法有效控制疫情的。”
杜克—國大醫學院新興傳染病項目副主任黃英勇教授。(杜克—國大醫學院)
研發成功不代表立刻就能普及
另一方面,疫苗何時才能真正普及亦是一大疑問。
即使來自英國、美國及中國的團隊所研究的疫苗處于領先地位,但那並不意味著該些疫苗會很快流入國外市場。
目前本地首個候選疫苗LUNAR-COV19已獲衛生科學局批准展開臨床試驗,但合作研發疫苗黃英勇教授提醒,即使在極度樂觀的情況下,我國疫苗最快也要等到明年7月才會問世。
國大醫院傳染病科高級顧問醫生戴爾·弗斯爾(Dale Fisher)教授也對疫苗問世的時間保持審慎的態度。 他說,許多參與疫苗研發的團隊及制藥公司頻頻釋出研發進度的利好消息,某種程度上也是基于經濟利益上的考量。
隨著疫情暴發及疫苗投入研發,各國的醫療概念股經常在疫苗研發的消息傳出後獲得追捧。
戴爾·弗斯爾認爲今年不太可能出現普遍性的疫苗。換句話說,即使疫苗成功問世,也不意味著人人都有機會接種疫苗。
國大醫院傳染病科高級顧問醫生戴爾·弗斯爾。(海峽時報)
疫苗恐只有五到七成功效
另一個對疫苗過度追捧的迷思是人們往往過于高估疫苗的作用,但現實的情況下是疫苗無法百分之百防堵病毒。
合作研發本地疫苗的黃英勇教授表示,疫苗只要能達到50-70%的有效率就算不錯了。
他舉例,50%的有效率代表接種疫苗的群體中只有一半的人是真正對病毒免疫的,另外一半已接種疫苗者仍會面對染病的風險。
“如果疫苗能達到七成功效,已經算很理想了。即使是自然感染冠病的病患,康複後也未必能百分之百免疫。”
疫苗通常對年輕、健康的人更有效果,年齡較大或患有疾病的群體中效果較差。
黃英勇教授表示在這種情況下,疫苗有五到七成的有效率已屬令人滿意的成果。
“如果年輕人都能免疫,這樣即使長者沒有獲得免疫,他們也不會將病毒傳染給後者。”
戴爾·弗斯爾則強調,疫苗問世不意味著病毒將從此消失。
“到時候我們還是會出現病例和感染群,但我們的防疫工作相對的也會比較簡單。”
正因如此,除了疫苗,防疫工作還需要仰賴醫療及安全距離措施的搭配才能極大化防疫成效。
如何確保醫療體系能有效治療病患,避免他們病情加重甚至死亡也是重中之重。
即使疫苗問世,社交距離措施仍有其必要性。(聯合早報)
戴爾·弗斯爾也提醒,當局必須考慮到疫苗的供應量可能不足以應付全國人口,屆時政府就有必要探討如何策略性地爲國人注射疫苗,例如優先爲照顧長者的療養院職員接種疫苗。
在疫情短時間內不太可能完全消失的情況下,勢必會有部分行業如旅遊業,將在經濟上遭遇比他人更嚴重的打擊。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張毅穎教授認爲,各國也必須開始思考如何應對隨之而來的社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