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
世事無常是常態
沒有人可以保證自己的人生
按部就班
毫無意外
人們形容世事無常
常用這樣一句話:
你永遠都不會知道
明天和意外哪一個會先來
有的時候
明明上午還在一起嬉笑打鬧的人
下午就和自己天人永隔;
有的時候
自己最親的枕邊人
也能因爲一頓口角
置自己于死地
……
最近幾天
新加坡宿舍接連發生客工極端事件
目前已有一人因此死亡
這邊
輕生客工的事件還未平息
那邊
越來越多客工開始反饋
政府檢測不到位
檢測結果不及時通知
確診患者與健康客工混住的情況
……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7月24日
新加坡發展部長黃循財表示
預計8月第一周
絕大部分住在宿舍的客工將完成檢測
健康的客工到時將解除隔離
全面複工
雖然說早點複工可以開始賺錢
確實是很多客工的心聲
但是金錢跟健康相比
哪個更爲重要呢?
根據新加坡衛生部發布的官方數據
近五日新加坡
單日確診病例及社區病例數量如下:
7月21日,確診399例,社區9例;
7月22日,確診310例,社區7例;
7月23日,確診354例,社區8例;
7月24日,確診277例,社區5例;
7月25日,確診513例,社區2例;
好不容易有了點起色的單日確診情況
“一夜回到解放前”
而其中的大部分病例
依然是客工宿舍確診病例
疫苗的研發還在進行中
具體的日期誰也不能確定
這種情況下
很難讓人不産生這樣的疑問:
難道新加坡是要走“群體免疫”的路了?
在新加坡
新冠疫苗和群體免疫
哪個會先來?
01. 新冠疫苗什麽時候能來?
早前
世界衛生組織曾表示:
在成功研發出安全有效的疫苗前
2019冠狀病毒仍對全球構成重大威脅
6月9日
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長兼財政部第二部長黃循財
以“與冠病共存”爲主題
發表全國演說時提到:
長遠來看
要抑制冠病傳播
關鍵在于成功研發出疫苗
世界衛生組織網站顯示
全球至今有24款冠病候選疫苗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另還有約140款候選疫苗處于臨床前階段
全球各國都在焦急地等待著疫苗的面世
新加坡在疫苗的研發上也從未停下腳步
6月4日
李顯龍總理在出席全球疫苗峰會時透露:
新加坡正在研發疫苗
並且已經開始展開臨床試驗
同時
新加坡也在組建並擴大疫苗生産能力
7月22日
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
(Duke-NUS Medical School)
與美國一家核糖核酸藥物公司
(Arcturus Therapeutics)
合作研發的
LUNAR-COV19候選疫苗
獲新加坡衛生科學局批准
展開臨床人體試驗
這款疫苗將被注入108名健康志願者體內
參與的108名成人將包括較年長者
他們會被注入不同劑量的疫苗
從中再跟進評估其安全性、耐受性
以及免疫的程度和時長
杜克—國大醫學院新興傳染病項目副主任
黃英勇教授指出
該款疫苗臨床前試驗的結果很樂觀
有望一次注射就能産生足夠免疫
不少人看到這裏可能非常地歡欣鼓舞
那如果這款疫苗臨床試驗成功的話
是不是意味著
新加坡很快就會有有效新冠疫苗了?
看起來
新加坡離抗疫成功只差一步之遙了啊!
然而這“一步”並不好走
7月24日
衛生部醫藥服務總監麥錫威副教授
接受采訪時表示:
盡管已有冠病疫苗進入臨床測試階段
但仍存在失敗的可能
“在極度樂觀的情況下”
新加坡首個新冠疫苗最快將于明年7月問世
考慮到這點
以及全球對疫苗的需求
新加坡很可能要等到明年底才能獲得疫苗
這是迄今爲止
新加坡政府關于疫苗
給出的最確切的答複
當然
也足夠的“晴天霹雳”
目前新加坡的疫情發展走向尚未明朗
迫于經濟和社會壓力
政府也無法長時間采取限制措施
社會必然是會逐步解封至正常生活狀態的
那之後的病毒傳播風險也會增加
而如果要等到明年底
才會有有效的新冠疫苗供使用
那是不是意味著
自然感染的“群體免疫”
在新加坡勢在必行了?
02. “群體免疫”的新加坡?
你能想像一個 通過自然感染 達成群體免疫的新加坡嗎?
在3月召開的記者招待會上
英國首相鮑裏斯·詹森 宣布了英國政府的防疫政策 迅速把“群體免疫”這個概念送上了熱搜 “英國60%的人群感染,才能形成群體免疫。”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
“群體免疫”都是一個負面的詞彙
通常與“不負責任的政府”與“不人道”挂鈎
其實從醫學的角度來說
“群體免疫”其實是對抗病毒的最終成功
但因爲方式的不同
也自然有褒有貶
先來看一下原理: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廣義的免疫是指生物機體(這裏我們指人)識別和排除抗原物質(這裏我們指新冠病毒)的一種保護性反應。一般而言,長期免疫的獲得方式主要有兩種:人工獲得和自然獲得。
人工獲得是指通過注射疫苗,接種者的免疫系統會對疫苗中的一些活體病毒迅速産生強大、持續的免疫反應;而自然獲得是指患過某種疾病的人,對這種病毒産生抗體,從而實現免疫。
換句話說
“群體免疫”有兩種方式
第一種是通過疫苗
新冠疫苗即“減毒”或“滅活的病毒”
通過疫苗達成的“群體免疫”
是全世界正在追求的
第二種是通過自然感染
而英國提出的所謂“群體免疫”
是通過自然感染實現的
于是飽受诟病
新加坡符合“群體免疫”的條件嗎?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官方定義
“群體免疫”
是指在一個群體中
有足夠多的人
通過注射疫苗或者自然感染的方式
獲得免疫
這樣
該群體中人和人之間的傳染率就變得極低
紫色表示沒有免疫的健康人群;紅色表示被病毒感染但尚未獲得免疫的人群;黃色表示獲得免疫的健康人群
這裏注意
“群體免疫”有幾個要點:
第一,一個群體中足夠多的人
第二,注射疫苗或自然感染
第三,獲得免疫
我們逐點分析
來看看“群體免疫”在新加坡的可行性
也可能,是現狀
首先,一個群體中要有足夠多的人感染
“足夠多”是多少呢?
不妨以英國政府提出的60%爲參考
以新加坡住在宿舍的客工爲一個固定群體
這個群體的總人數是32萬
截至7月24日中午十二點
新加坡確診的宿舍客工數爲46,554
這是個很簡單的數學問題
也就是說
到目前爲止
客工宿舍的感染率是14.5%
根據7月24日黃循財的發言
目前還有2萬8000名客工
將在8月第一周結束隔離
接受最後一次冠病檢測
不過,在最後階段接受檢測的客工
大部分來自感染率較高的宿舍
所以確診病例可能會在之後幾天達到高峰
黃循財也說
隨著客工宿舍檢測工作的大致完成
預計單日新增病例
將在8月中旬開始下跌
保守估計
新加坡宿舍客工的感染率
最終會在16%左右
離60%好像還是很遠?
那是不是不能算做“群體免疫”了呢?
我們接著往下看
“群體免疫”的第二個條件
通過疫苗或自然感染
疫苗上文已經說過了
一時半會兒還出不來
至于自然感染
新加坡的客工卻是非常有話語權
在新加坡的客工宿舍裏
有的確診病患並不被采取隔離措施
而是依然在宿舍和健康的客工混住;
有的客工在檢測三個星期之後
才收到確診通知
而在等待的這段時間裏
依然正常生活在宿舍中
……
這樣的事情不是個例
一樁樁一件件
都是客工們心中難以言說的痛
他們背井離鄉來到新加坡
爲建設這座花園城市
揮灑自己的汗水
到頭來
得到的卻是這樣的對待
叫人怎能不心寒?
而如果不是已經被逼上絕路
又怎會有人
選擇以放棄生命的極端方式去抗爭?
“現在滯留在這裏,根本沒有人關心我們這些人的死活。” “現在我們不是在隔離防疫,其實是在嘗試集體免疫。”
由于不及時處理
使得客工宿舍像一個
巨大的封閉的病毒培養皿
有些客工戲稱自己
好像是被做實驗的小白鼠
又好像是毫無意識的僵屍群
正在經曆生死劫
感覺有希望
卻又似乎虛無缥缈
除了絕望地等待
他們別無他法
人力部曾反複強調
會在疫情控制住後
全面檢討客工處境
現在看來
這份檢討
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最後一點
獲得免疫
對于大多數大多數病毒來說
確診之後治愈的唯一好處
就是可以獲得抗體
之後也不會再有染病風險
但這次的新冠是個例外
上個月,重慶研究團隊
發表在《自然·醫學》上的分析顯示
研究對象爲285名感染者
其中包括37名無症狀感染者
90%的病例在出院2個月後
總抗體水平會降低70%以上
而且無症狀感染者的免疫反應
弱于有症狀感染者
無獨有偶,上周一
醫學雜志《柳葉刀》發表文章
一項在西班牙進行的大規模新冠病毒研究表明
該國只有5%的人口産生了抗體
近日
倫敦國王學院發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
90多名新冠患者中
60%的患者在病情高峰階段發展出了明顯抗體
然而三個月後
只有17%的患者保持了相似的抗體水平
部分患者體內的抗體甚至完全消失
……
越來越多證據表明
感染新冠病毒後産生的免疫力很短暫
所以說
感染後痊愈
也並不代表之後再不會感染
想要通過自然感染後獲得免疫
更是天方夜譚
只此一點,就決定了
通過自然感染達成的所謂“群體免疫”
不僅在新加坡行不通
在全世界都行不通
再來看看其他專家對于“群體免疫”的看法
伯明翰大學微生物學和感染學教授
威廉·凡·斯海克(Willem van Schaik)認爲
“群體免疫”一般是在有疫苗情況下才討論的概念
東安格利亞大學的
保羅·亨特(Paul Hunter)教授也表示
雖然“群體免疫”從學理上是成立的
但這並不代表
應該以大量健康人群感染病毒爲代價
來實現“群體免疫”
所以說
任何脫離疫苗去談的“群體免疫”
任何以個體生命爲代價的“群體免疫”
都是耍流氓
03. 新加坡:拒絕群體免疫
其實在群體免疫一事上
新加坡政府早有表態
明確表示不會采用群體免疫
3月15日
國家發展部長黃循財
在新聞發布會上
批評了英國和瑞士等國家
所謂的“群體免疫”政策
和消極的抗疫態度
3月29日
李顯龍總理接受CNN采訪時
提及“群體免疫”
表示這種做法會“非常痛苦”
5月12日
新加坡衛生部傳染病管理司司長
李堅明副教授在技術說明會上說
根據專家估計
全國得有六成至八成的人口擁有抗體
才能取得群體免疫的效果
然而要自然取得群體免疫是很困難的
代價也很大
會造成很多人染病和出現並發症
“新加坡對抗冠病的策略不是在疫情中自然取得群體免疫,因爲這會導致更多年長者染病和死亡,所要付出的代價太大。”
李堅明認爲
更可行的辦法是經由注射疫苗
但疫苗還未問世
必須繼續等待
上文中提到過
疫苗也是通過使人免疫
來對抗病毒的傳播
新冠疫苗即“減毒”或“滅活的病毒”
根據各項研究顯示的結果
如果部分康複者體內的抗體
在3個月後“消失”
那麽新冠疫苗注射後
人們在體內産生抗體
是否存在可能3個月後
其抗體也“消失”的可能?
對抗新冠病毒的抗體很可能會消失
這無疑對疫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讓人不得不感歎新冠病毒的狡猾
只要有了有效的疫苗
新冠肺炎大流行就有可能結束
不過
人們可能必須定期進行後續疫苗注射
因爲疫苗可能僅能提供幾個月或幾年的免疫力
總而言之
在疫苗尚未問世之前
通過自然感染達成“群體免疫”
顯然是並不人道的
我們不妨來算算看
以英國爲例
英國人口有6600萬人,
要想通過自然感染獲得“群體免疫”
至少需要60%的人感染新冠病毒,
也就是3960萬人
如果感染新冠病毒的死亡率是1%
那麽3960萬人中
將有39.6萬人將失去生命
犧牲39.6萬人的生命
去換取全英國6600萬人的生命
這個決策看起來好像挺偉大的
很爲全人類著想
但問題是——誰願意成爲這1%?
如果你的家人恰好就是這1%
你還願意嗎?
所以
自然感染的“群體免疫”不可能先到
我們決不允許它先到!
新加坡公共政策博士賴育宏
在接受新明日報采訪時表示
目前冠病尚無已核准的藥物或疫苗
多數患者只能接受支持性治療
比如協助呼吸等
目前最好的方法是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
保持安全距離、勤洗手、戴口罩
希望大家都能繼續堅持
保護好自己和身邊人
堅持到疫苗問世的那一天
堅持到疫情陰影離我們遠去的那一刻
資料來源:
1. 聯合早報:我國或明年底才有疫苗問市
2. 聯合早報:108健康志願者將試用 本地首個疫苗望注射一次能長久免疫
3. 8視界:黃循財:正探討在本地生産疫苗 將確保國人都可負擔
4. 8視界:世衛:研發出疫苗前 冠病仍威脅全球
5. 拾遺:關于群體免疫:你願意成爲那死亡的1%嗎?
6. 清醒派:自殺,恐慌,感染新冠:這數以百萬苦苦等待回國的人快要絕望了
7. 王文振:勞工營的故事——新加坡生死劫
8. 常笑健康:群體免疫傳說破滅!新冠抗體僅持續3個月就消失!還可以指望疫苗救命嗎?
9. 聯合早報:自然取得群體免疫 會導致更多年長者染病和死亡
10.南都周刊:“群體免疫”有科學依據?沒有 “疫苗”,當真可行?
-END-